前列腺增生(BPH)是中老年男性常見疾病之一。
臨床表現
(1)尿頻、夜尿增多
(2)尿急、尿失禁
(3)排尿困難
(4)血尿。
(5)泌尿系感染伴有尿痛
(6)伴發膀胱結石
(7)腎功能損害多由於輸尿管反流,腎積水導致腎功能破壞
(8)長期依靠增加腹壓幫助排尿可引起疝、痔和脫肛。
診斷
前列腺增生患者由於為老年患者常合併
1.IPSS評分
1995年國際泌尿外科學會(SIU)推出了IPSS評分體系,力圖將症狀學量化便於比較和協助診斷,也可作為治療後評分數,最高達35分,目前認為7分以下為輕度,7~18分中度,18分以上為重度,需外科處理。IPSS是目前國際公認的判
2.直腸指診
直腸指診為簡單而重要的診斷方法,在膀胱排空後進行。應注意前列腺的界限、大小、質地。前列腺增生時,腺體可在長度或寬度上增大,或二者均有增大。臨床用不同方法描述前列腺增大的程度。
但直腸指診估計前列腺大小有一定誤差。如中葉突向膀胱,直腸指診時前列腺腺增大則不明顯。同時,直腸指診如發現前列腺上有可疑硬結,應作穿刺活檢,以排除前列腺癌的可能。同時應注意肛門括約肌收縮功能,以排除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
3.B超檢查
用B超檢查,觀察前列腺的大小、形態及結構。常用的方法有經直腸及經腹超聲檢查。前者較準確但裝置要求高,後者簡單可普及。
經直腸B超檢查時還可以從排尿期聲像圖,判斷尿道的變形、移位,瞭解下尿路梗阻的動態變化,也可瞭解治療後狀態。經腹B超檢查在國內應用較普遍,觀察腺體內部結構不如經直腸B超檢查。
4.尿流動力學檢查
尿流動力學檢查可較完整地對排尿功能作出客觀評價。其中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時間及尿量意義較大。最大尿流率為重要的診斷指標。應注意尿量對最大尿流率結果的影響。檢查過程中排尿量為250~400ml者為本項檢查的最佳尿量,150~200ml者為最小尿量。對多數50歲以上男性而言,最大尿流率達到15ml/s即屬正常。測定尿流率時,可同步進行膀胱測壓有助於判斷逼尿肌功能及其損害程度,以準確掌握手術時機。下尿路梗阻後,如逼尿肌持續有無抑制性收縮,將會進展為低順應性和高順應性膀胱,手術後尿流率雖可恢復正常,但逼尿肌功能有時卻難以恢復。
5.殘餘尿測定
由於膀胱逼尿肌可通過代償的方式克服增加的尿道阻力,將膀胱內尿液排空,因此前列腺增生早期無殘餘尿也不能排除下尿路梗阻的存在。一般認為殘餘尿量達50~60ml即提示膀胱逼尿肌處於早期失代償狀態。
排尿後導尿測定殘餘尿較準確。用經腹B超測定殘餘尿的方法更加簡便,患者無痛苦,且可重複進行。但殘餘尿量較少時則測量不夠準確。靜脈腎盂造影在膀胱充盈期及排尿後各攝片一張以觀察殘餘尿的方法,因不能定量實用價值不大。同位素濃度測定,即濃度定量,可根據不同濃度溶液容量的方法測定,為最準確的方法,但成本較高,難以普及。
6.泌尿系造影
前列腺增生時,膀胱底部可抬高、增寬,靜脈尿路造影片上可見兩側輸尿管口間距增大,輸尿管下段呈鉤形彎曲,如有腎和輸尿管積水多為雙側性,但擴張程度也可能並不一致。膀胱區可見突出的充盈缺損,為前列腺突入所致。
7.膀胱鏡檢查
正常人精阜至膀胱頸部的距離約2cm,頸部呈凹面,後脣平坦。前列腺增生時後尿道延長,頸部形態隨各葉增生程度而改變,自凹面消失至腺葉凸出。尿道受壓變為裂縫。膀胱底部下陷,輸尿管口間距及與膀胱頸距離增寬。輸尿管間嵴可肥厚,膀胱壁有小樑、小房或憩室形成。
8.其他
磁共振成像對前列腺增生的診斷無特殊價值,但可協助鑑別早期前列腺癌。
臨床中本症的診斷主要靠病史、直腸指診及B超檢查。膀胱鏡檢查在必要時可施行,並需進一步瞭解有無上尿路擴張及腎功能損害,有無神經性膀胱功能障礙、糖尿病所致的周圍神經炎及心血管疾病,最後估計全身情況及決定治療方案。
鑑別診斷
1.膀胱頸攣縮
患者有下尿路梗阻症狀,直腸指診未發現前列腺明顯增大,除可能系增大腺葉突向膀胱外,還應考慮膀胱頸攣縮的可能。一般認為膀胱頸攣縮繼發於炎症病變。膀胱頸部平滑肌為結締組織所代替,可伴有炎症。膀胱頸攣縮患者有較長的下尿路梗阻病史。膀胱鏡檢查時,膀胱頸抬高,後尿道與膀胱三角區收縮變短。膀胱鏡下見前列腺段尿道無擠壓變形,尿道內口縮小。而單純的前列腺增生腺葉突向膀胱頸部時,被柔軟黏膜覆蓋,膀胱三角區下陷,後尿道延長。
膀胱頸攣縮可同時伴有前列腺增生,由於增生腺體與外科包膜之間分界不清,摘除術常較困難,且腺體較直腸指診或B超預測者明顯為小。如摘除腺體後不同時處理攣縮的膀胱頸,下尿路梗阻難以解除。
治療可試用α-受體阻滯劑。如症狀嚴重,反覆發作尿路感染,或尿流動力學檢查異常時,可考慮行經尿道電切,恥骨上經膀胱頸楔形切除或膀胱頸Y-V成形術。
2.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尤其是導管癌型別可能以下尿路梗阻為首發症狀。部分患者則是在前列腺增生的同時伴發前列腺癌,血清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升高,多>10.0ng/ml。直腸指檢前列腺表面不光滑,岩石樣感覺。經直腸活檢,B超引導更佳,經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3.神經性膀胱、逼尿肌括約肌協同失調
常表現為下尿路排尿異常,尿失禁等表現。需詳細詢問有無外傷史,檢查有無提肛反射,應依靠尿流動力學檢查加以排除,如充盈性膀胱測壓,尿道壓力圖,壓力/流率同步檢測 。
4.無力性膀胱(膀胱壁老化)
表現為尿瀦留、下尿路排尿異常,大量殘留尿,應與前列腺增生相鑑別,應排除損傷、炎症、糖尿病等因素,主要也通過尿流動力學檢查。特別尿道壓力圖,壓力/流率同步檢測加以鑑別。膀胱壓圖顯示膀胱壓力低,無收縮壓力波形等。
治療
前列腺增生的危害性在於引起下尿路梗阻後所產生的病理生理改變。其病理個體差異性很大,而且也不都呈進行性發展。一部分病變至一定程度即不再發展,所以即便出現輕度梗阻症狀也並非均需手術。
1.觀察等待
對症狀輕微,IPSS評分7分以下可觀察,無需治療。
2.藥物治療
(1)5α-還原酶抑制劑研究發現5α-還原酶是睪酮向雙氫睪酮轉變的重要酶。雙氫睪酮在前列腺增生中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採用5α-還原酶抑制劑可以對增生予以一定的抑制。
(2)α-受體阻滯劑目前認為此類藥物可以改善尿路動力性梗阻,使阻力下降以改善症狀,常用藥有高特靈等。
(3)抗雄激素藥應用最廣者為孕酮類藥物。它能抑制雄激素的細胞結合和核攝取,或抑制5α-還原酶而干擾雙氫睪酮的形成。孕酮類藥中有甲地孕酮、醋酸環丙氯地孕酮、醋酸氯地孕酮、己酸孕諾酮等。氟丁醯胺是非甾體抗雄激素藥,亦能干擾雄激素的細胞攝取及核結合。抗雄激素藥使用一段時間後能使症狀及尿流率改善,殘餘尿減少,前列腺縮小,但停藥後前列腺又增大,症狀亦復發,且近年發現此類藥物可以加重血液黏滯度,增加心腦血管栓塞發生率。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對垂體有高度選擇作用,使之釋放LH及FSH。長期應用則可使垂體的這一功能耗盡,睪丸產生睪酮的能力下降,甚至不能產生睪酮而達到藥物除睪的作用。
(4)其他包括了M受體拮抗劑,植物製劑,中藥等。M受體拮抗劑通過阻斷膀胱M受體,緩解逼尿肌過度收縮,降低膀胱敏感性,從而改善BPH患者的貯尿期症狀。植物製劑如普適泰等適用於BPH及相關下尿路症狀的治療。
綜上所述,進行藥物治療前對病情應有全面估計,對藥物的副作用及長期用藥的可能性等也應充分考慮。觀察藥物療效應長期隨訪,定期行尿流動力學檢查,以免延誤手術時機。
3.手術治療
手術仍為前列腺增生的重要治療方法。
手術適應證為:①有下尿路梗阻症狀,尿流動力學檢查已明顯改變,或殘餘尿在60m以上;②不穩定膀胱症狀嚴重;③已引起上尿路梗阻及腎功能損害;④多次發作急性尿瀦留、尿路感染、肉眼血尿;⑤併發膀胱結石者。對有長期尿路梗阻,腎功能已有明顯損害,嚴重尿路感染或已發生急性尿瀦留的患者,應先留置導尿管解除梗阻,待感染得到控制,腎功能恢復後再行手術。如插入導尿管困難或插管時間長已引起尿道炎時,可改行恥骨上膀胱穿刺造瘻。應嚴格掌握急診前列腺切除手術的適應證。
4.微創治療
(1)經尿道前列腺電汽化術主要是電極金屬材料學創新,使其生物學熱效應不同於前者。由於熱轉化快,可產生400℃高溫,迅速造成組織汽化,或產生凝固性壞死,其止血特點極其顯著,因此臨床應用顯示:①適應證增加:60g以上的腺體可施行。②術野清晰:由於止血效果顯著,沖洗液清晰,便於手術。③手術時間減少:由於減少了止血步驟,故手術切除加快,縮短了手術時間。④併發症減少:不易產生水中毒(凝固層厚),清晰術野減少了誤傷,不易產生括約肌及包膜損傷。⑤術後恢復快:沖洗時間縮短。
(2)經尿道前列腺等離子雙極電切術和經尿道等離子前列腺剜除術是使用等離子雙極電切系統,並以與單極TURP相似的手術方式經行經尿道前列腺切除手術。
(3)冷凍治療系使前列腺經深低溫冷凍後組織壞死腐脫,達到冷凍前列腺切除的目的。可經尿道進行,操作簡單,適用於年齡大,不能耐受其他手術的患者。據文獻報道,大部分患者下尿路梗阻症狀可解除或改善,殘餘尿減少。但冷凍治療有一定盲目性,冷凍深度及廣度不易掌握。冷凍後再行經尿道前列腺切除,以清除冷凍後的殘留增生組織,可明顯減少出血。
(4)微波治療系利用微波對生物組織的熱凝固原理以達到治療目的。微波放射極的放置可通過直腸超聲波定位,或經尿道鏡直視下定位。後者可準確地避開尿道外括約肌,減少尿失禁的併發症。
(5)鐳射治療利用鐳射熱效應凝固汽化或切除前列腺組織,方法類似經尿道腔內操作。有表面照射,有插入熱療,也有利用鐳射束切除腺體。療效肯定的是用鐳射剜除腺體,從膀胱將組織粉碎吸出,遠期療效和價格效能比有待觀察。
(6)射頻消融利用射頻波產生區域性熱效應使前列腺組織發生凝固性壞死。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