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是生物生長、生存的基礎,是病人抵禦外來侵害、維護生理功能、修復組織、恢復健康的底物。營養支援分為腸外(PN)和腸內(EN)營養支援兩種。腸外營養在外科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目前認為,只要腸道有功能,腸內營養就優於腸外營養。
腸內營養作用機制:
1、維持腸黏膜細胞的正常結構,細胞間連線和絨毛高度,保持黏膜的機械屏障;
2、維持腸道固有菌叢的正常生長,保持黏膜的生物屏障;
3、有助於腸道細胞正常分泌IgA,保持黏膜的免疫屏障;
4、刺激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保持黏膜的化學屏障;
5、刺激消化液和胃腸道激素的分泌,促進膽囊收縮,胃腸蠕動,增加內臟血流,使代謝更符合生理過程。
腸內營養的優點
1、全面、均衡,符合生理
提供足夠的能量
提供安全、平衡、完全的營養素和微營養素
提供正常生理所需的多種膳食纖維和谷氨醯胺
營養物質經門靜脈系統吸收,有利於蛋白質合成和代謝調節
2、維護胃腸道功能
維持胃腸道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
保護腸粘膜屏障,防止細菌易位
維持消化液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保護肝臟功能
刺激和促進受損的腸道盡快恢復功能
3、保護肝臟功能
營養物質經門靜脈系統吸收,維持營養物質正常的代謝過程
維持膽汁的正常排洩,維持正常的肝腸迴圈
改善肝臟的血供和營養
保護腸粘膜屏障,防止腸源性毒素通過血液進入對肝臟的損害
4、提高機體免疫力
改善病人營養狀態,提高免疫力
保護腸粘膜屏障,防止細菌因易位造成的腸源性感染
刺激胃腸道分泌免疫球蛋白
5、降低高分解代謝
減輕應激病人腸缺血,降低分解代謝激素和細胞因子水平,緩解高分解代謝
促進機體蛋白質的合成
改善氮平衡
6經濟又安全
減少臨床併發症,降低死亡率
縮短病人住院時間
腸內營養避免了腸外營養容易引起的各種代謝紊亂、導管敗血症等
使用方便易於臨床管理,費用僅為腸外營養的1/10左右。
腸內營養適應證
1、吞嚥和咀嚼困難
2、意識障礙或昏迷
3、消化道瘻
4、短腸綜合徵
5、腸道炎性疾病
6、急性胰腺炎
7、高代謝狀態
8、慢性消耗性疾病
9、糾正和預防手術前後營養不良
10、特殊疾病
麻痺性和機械性腸梗阻,消化道活動性出血及休克均系腸內營養的禁忌證.嚴重腹瀉或極度吸收不良時也應當慎用.
在需要營養支援的病人(危重、創傷、營養不良等),營養支援成為一些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理應與其他治療同等重要。可能時,宜及時或提前給予及時補充,優於事後糾正。
臨床上有時候腸內和腸外營養結合進行,但基本原則是,只要腸功能允許,就應儘量採用腸內營養。腸內營養實施時能口服者則口服,不能口服者可採用鼻胃/鼻腸管,或胃腸營養造瘻管進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