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是臨床常見的症狀,一般通過肉眼觀察、試帶檢測和顯微鏡檢三種途徑得以發現。針對當前血尿判斷中的錯誤傾向,有必要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1、試帶法
目前多數醫院採用試帶法檢測尿常規,應該強調此法只能作為篩選試驗,凡結果陽性者必須作尿沉渣顯微鏡確認。試帶法檢測的是尿隱血,其原理是利用血紅蛋白中的亞鐵血紅素有弱氧化作用,使試帶中過氧化物放出新生氧,將色原氧化成有色化合物。當尿液中有一定量血紅蛋白存在時,試帶顯色由黃變綠或變藍,這種定性試驗常可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如服用大量維生素C時可出現假陰性,而假陽性更多見,如肌紅蛋白尿,尿液中次氯酸鹽及尿道中微生物的過氧化物酶都能引起假陽性。因此,尿液必須新鮮,未加防腐劑或藥物,未經離心沉澱。另外操作者對不同型號試帶、分析儀效能的瞭解和是否有嚴格質控都會影響其結果,以致試帶法與鏡檢兩種方法沒有明顯的對應關係。至今試帶法僅作為血尿的篩選試驗,確診必須根據尿沉渣顯微鏡檢。目前有不少患者憑試帶試驗結果輾轉全國各大醫院求診,造成不必要的經濟開支和精神負擔,值得重視。
2、尿檢規範化
包括標本留取、製作、檢測三個方面的規範化。留尿容器必須清潔,理想的尿標本採自清晨起床前2小時內的中段尿液,此時尿液比較濃縮、偏酸性、尿中有形成分較多且保持較完好。每個實驗室應建立自己的操作規程,以保證結果可比性。通常取尿液10ml,1800轉離心5分鐘,棄上清,剩0.25ml左右混均,製片置顯微鏡下觀察20個視野,正常情況下每高倍視野紅細胞數不超過2個。顯然,取尿量、離心速度和時間、剩餘的尿沉渣量均直接影響紅細胞數的結果。
3、血尿的進一步檢查
雖然血尿主要由泌尿系統本身疾病引起,但一些全身疾病或泌尿系臨近器官的疾病亦可造成血尿,可見病因之複雜。因此,臨床醫師應詳問病史及細緻體檢。包括:
(1)伴隨症狀,如初、終末或全程血尿;外科性血尿常常色鮮紅伴血塊;內科性血尿色暗;感染者常伴尿頻、急、痛及全身症狀;結石或壞死組織尿路梗阻時伴絞痛或異物排出;老年男性應注意排尿暢否,有無尿線中段。
(2)家族史,一些遺傳性腎小球疾病臨床以血尿為主要症狀,如薄基底膜腎病,Alpart綜合徵。
(3)體檢必須測量血壓,腎小球病或多囊腎病往往伴高血壓。
八十年代以來應用相差顯微鏡觀察尿紅細胞形態,將血尿分為均一、多形和混合三型,作為初篩血尿來源的依據,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的檢查,如懷疑泌尿道疾病者進行尿路造影、膀胱鏡、CT、B超等檢查;懷疑腎小球疾病者行腎活檢等以確定血尿病因。但仍有少數病人不能明確診斷,此時需定期追蹤觀察。對老年人,尤其是尿紅細胞形態正常者應抓緊檢查除外惡性腫瘤。無痛性血尿更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它往往是惡性腫瘤的最初表現。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