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泌尿外科 主任醫師 劉曉東

       腺性膀胱炎由於泌尿系統感染,梗阻,結石等慢性膀胱刺激因素引起膀胱黏膜腺上皮化生所引起良性病變。正常人的膀胱粘膜由移行上皮構成,但在各種理化因素炎症、梗阻慢性刺激下,區域性粘膜組織演變成腺上皮,從而導致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在中青年女性人群中好發,常被誤診為尿道綜合症。據最新研究表明,腺性膀胱炎是一種癌前期病變,若不及時處理,約4%的患者幾年後演變為膀胱癌。腺性膀胱炎的確診主要依靠專科膀胱鏡檢查及病理活檢。目前腺性膀胱炎的首選治療方法是經尿道電切鏡下病變組織電汽化術,具有微創、恢復快、療效好等優點。如經上述治療仍無好轉,出院後應每週回院給予藥物膀胱灌注治療一次,共6-8周。
  腺性膀胱炎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多數認為病因與膀胱感染,梗阻,結石等慢性刺激而引起的正常膀胱尿路上皮化生變化的結果有關。腺性膀胱炎多表現為慢性非特異性膀胱炎症狀,及無痛性血尿或鏡下血尿,常先作抗菌消炎治療,無顯著效果後才考慮作膀胱鏡檢,使病程延長至2到3周後。
  腺性膀胱炎是一種非腫瘤性炎性病變,近年來有增多的趨勢。以往診斷為“女性尿道綜合徵”者有一部分屬於此病。目前認為腺性膀胱炎為癌前病變,腺性膀胱炎跟有害化學物質長期刺激,持久的反覆發作的感染,下尿路梗阻,結石等慢性刺激有關。

  腺性膀胱炎臨床主要表現為尿急、尿頻、尿痛、鏡下血尿、排尿困難等下尿路症狀。腺性膀胱炎的臨床症狀無特異性,確診主要依據膀胱鏡檢查及活檢,好發部位為三角區、膀胱頸部、尿道內口下方。鏡下病變部位粘膜充血、米粒大小的透明囊性或乳頭狀隆起。病理表現尿路上皮增生深及膜固有層以下形成Brunn巢,其內出現縫隙或形成分支狀或環狀管腔,中心出現腺性結構,與此同時存在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浸潤。
  腺性膀胱炎的治療有多種,有單純膀胱內灌注治療,單純膀胱電切,膀胱注射療法,膀胱部分切除,膀胱粘膜剝脫,甚者有行膀胱全切除手術。我們經尿道電切,術後早期膀胱內灌注抗癌藥物療效良好。但也有作者研究表明,單純經尿道電切與加抗癌藥物膀胱內灌注的療效進行比較差異無顯著性。但我們認為既然多種跡象表明腺性膀胱炎有能轉變為膀胱癌的可能,單用經尿道電切後加用抗癌藥物短期治療不足滿意。治療的同時應注意處理膀胱以下的尿路的病變,術後同時服用α1受體阻滯劑治療尿道內括約肌痙攣,對改善病人的自覺症狀是很有必要的。腺性膀胱炎的療效判斷症狀完全消失,尿常規檢查正常,膀胱鏡複查粘膜正常,隨訪活檢正常者為治癒;症狀基本消失,但有間歇性尿路刺激症狀,尿常規檢查間斷有血尿,但無感染存在,膀胱鏡複查粘膜正常或尚有散在病灶未愈者為好轉;症狀無改善,或改善後症狀又復發,膀胱鏡複查或活檢無明顯改善者為無效。腺行膀胱炎與膀胱癌有一定的關係,Pantuck等檢測了單克隆抗體mAbDasl在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癌中的表達,證實腺性膀胱炎為膀胱腺癌的癌前病變。因此對腺性膀胱炎應定期複查,長期隨訪,在對腺性膀胱炎的早期診斷上,及早進行膀胱鏡檢查結合組織活檢,具有重要意義。由於TUR的安全,微創,可重複操作等優點,使腺性膀胱炎的治療有效,具有延續性。

  腺性膀胱炎易復發,因此定期複查很重要,一般在第一年內每隔6個月複查膀胱鏡1次,以後每12個月複查1次,應持續2-3年左右,以便及時發現可疑病變及早處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