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泌尿外科 副主任醫師 郝建偉

  腺性性膀胱炎是由於膀胱長期受到有害刺激所致,包括囊性及腺性膀胱炎(CCEG) ,是正常膀胱黏膜常見的一種黏膜增殖性改變。Von inbeck於1887年首次描述。正常膀胱黏膜的增殖性病變最初表現為von Brunn巢,即正常的膀胱尿路上皮細胞呈巢狀深入黏膜下層,細胞生長呈團狀,內部並無空隙,早年有學者稱之為增殖性膀胱炎,正常人85%~95%均可見這種反應性增殖性改變。

  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尚未明瞭,與下尿路慢性感染、梗阻、結石、長期留置導尿管等造成的慢性刺激、雌激素水平降低、精神因素、變態反應以及維生素缺乏等因素有關。在膀胱長期慢性有害刺激下,發生瞭如下腺性膀胱炎的發病機制:移行上皮單純增生→ Brunn芽→ Brunn巢→囊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

  患者最關心的是腺性膀胱炎是癌前病變,會變成膀胱癌(這也是部分醫師的觀點)。其實這一說法自20世紀50年代有學者提出腺性膀胱炎可能與膀胱腺癌有關,後來證實是二者有時是並存的現象。目前我們已經認識到是長期炎症存在與癌症的相關性。

  目前認為只有膀胱腸上皮化生(即腸型腺性膀胱炎)才是癌前病變,而腸型腺性膀胱炎是一種比較罕見型別的腺性膀胱炎,嚴重者病理上也診斷為旺熾型腺性膀胱炎(與腺癌極為相似,但為良性病變),在膀胱內呈多發,呈大濾泡狀並廣泛分佈於以三角區為中心的膀胱各壁。

  腸型腺性膀胱炎也是與長期炎症刺激相關(尤其多見於神經源性膀胱長期留置尿管者),只是長期炎症刺激膀胱黏膜而使其處於臨界的惡變階段,這類腺性膀胱炎確實需要進行經尿道膀胱腫物電切術以阻止惡變的發生。現在國外學者認為腺性膀胱炎並非癌癌前病變,所以患腺性膀胱炎的大部分患者大可不必擔心,尤其是沒有長期留置膀胱管道的患者。

  對於病理上獲得腺性膀胱炎診斷的患者進行積極尋找並解除病因、抗炎治療也已在國際上形成共識,而這類患者獲得腺性膀胱炎診斷後進行膀胱灌注化療的方法早被國際上棄用,這種區域性化療不但加重了膀胱炎症反應,明顯惡化了患者尿路刺激症狀,更無助於防止因長期炎症刺激導致惡變的可能性。

  目前的觀點是發現膀胱可疑粘膜病變而行膀胱鏡檢查並獲得腺性膀胱炎診斷時,不能僅僅滿足於腺性膀胱炎的診斷,而應著重於病因的診斷。可能導致膀胱炎症性病變的疾病繁多,如反覆泌尿系感染、下尿路梗阻、放化療後膀胱炎、間質性膀胱炎或自體免疫性疾病膀胱病變等,均需一一篩查並進行鍼對性治療,患者的症狀及膀胱黏膜區域性增生性改變才能獲得長久的緩解。但對廣泛腸型或旺熾型病理改變應首先採取經尿道電切術並進行膀胱鏡定期隨訪,以防止惡變的發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