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的臨床表現和B超檢查多無特異性,主要表現為為下腹墜脹、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狀及排尿困難和鏡下血尿,部分患者有肉眼血尿。抗感染治療後尿中白細胞消失,但鏡下血尿及尿頻仍持續存在的患者。腺性膀胱炎的診斷依賴於膀胱鏡檢及活組織檢查。膀胱鏡下病變好發部位依次為:三角區,膀胱頸部,嚴重者多處累及三角區與膀胱頸部。
腺性膀胱炎根據病變形態可分為:
1、濾泡樣水腫型,表現為片狀浸潤型的濾泡狀水腫隆起或絨毛樣增生,臨床上以此型為常見;
2、乳頭狀瘤樣型,表現為帶蒂的乳頭狀物,黏膜充血,水腫,容易誤診為乳頭狀瘤;
3、慢性炎症型,表現為區域性黏膜粗糙,血管紋理增多;
4、黏膜無顯著改變型,黏膜大致正常,隨機活檢時發現,此型較易漏診。
腺性膀胱炎單純抗感染治療往往療效不理想。經病檢證實為腺性膀胱炎的患者應積極採用電切或電灼術清除病灶,腺性膀胱炎易復發,採用經尿道電灼術對患者創傷輕微,可反覆操作,可作為腺性膀胱炎的首選手術治療方法。有的術後應用絲裂毒素,阿毒素及羥基喜樹鹼等定期膀胱灌注治療,既可清除殘留病灶,又可以預防復發及惡變。
腺性膀胱炎的病因不僅包括維生素缺乏症、對毒素的變態反應以及體內激素失衡,還包括膀胱感染、尿路梗阻或結石等慢性刺激。文獻中佔主流地位的兩個病因學假說包括:第一,異常胚胎髮育的結果。第二,上皮化生理論。腺性膀胱炎被認為是膀胱腺癌的癌前病變,研究認為經過若干年後,腺性膀胱炎可轉成惡性,其發生率在0.1%~1.9%,因此對腺性膀胱炎的患者,應該進行密切隨訪,定期複查膀胱鏡、尿沉渣細胞學檢查和對可疑部位行膀胱組織活檢,對於早期發現惡性改變是有必要的。隨訪方式主要是B超和膀胱鏡檢。男性患者前列腺增生可能是引起腺性膀胱炎的原因之一,但是女性較多的泌尿系感染同樣可能是引起腺性膀胱炎的病因。綜上所述.腺性膀胱炎病因不明確.臨床上出現反覆尿路感染、血尿、下腹疼痛不適,尤其在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時,應考慮對本病作進一步檢查,必要時行膀胱鏡檢查加組織活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