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介入血管外科 主任醫師 潘小平

    頸動脈海綿竇瘻(CCF)又稱搏動性突眼,它是顱內最常見的動靜脈瘻。80%以上的因外傷引起,自發的不足20%。患者常因眼部症狀就診眼科而誤診。我院2002年初診斷並行介入治療CCF一例,隨訪兩年。因未見包頭地區有文獻報導,現報告如下:烏海市人民醫院介入血管外科潘小平

    一般資料:患者女,46歲。1月8日發生車禍後診斷為“腦震盪、第10胸椎椎體滑脫”。一週後突感左眼腫脹伴半側頭痛,耳內有隆隆樣聲音,視力下降,左眼外展。壓迫左側頸總動脈,顱內雜音消失。擇期做全腦血管造影,見左側頸內動脈在海綿竇內有溢流,左頸內動脈也可以顯影。即診斷“頸動脈海綿竇瘻”。用Seldinger法插入8F鞘管,並用微導管Magic BDPF頭端縛2號球囊導引插入頸內動脈海綿竇瘻口,調整位置,充入180mgI/ml濃度的歐乃派克造影劑0.35ml,患者顱內雜音消失,感覺輕微頭痛。解脫球囊,6小時後拔管。4周複查頸動脈海綿竇瘻治癒。隨訪兩年,患者無明顯不適。

    討論:自從1907年Cushing首先提出了頸動脈海綿竇瘻以來,隨著神經外科及影像學、介入放射學的發展,對CCF診斷和治療取得了飛速發展。海綿竇是一對位於蝶鞍兩旁的較大靜脈竇,頸內動脈從後端穿入此竇,這是人體中唯一的一處動脈通過靜脈結構。如果頸內動脈本身或其在海綿竇段內的分支破裂,即與海綿竇之間形成異常的動靜脈溝通。患者中96.4%出現搏動性突眼、100%存在難以忍受的顱內連續性隆隆樣雜音、100%球結膜水腫和充血、44.4%眼瞼外翻、70.4%病人不同程度的眼球活動受限、73--89%的病人有視力減退、嚴重還可以發生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及蛛網膜下腔出血。

    在影像學診斷中,腦血管造影是CCF的決定性診斷。通過全腦血管選擇性造影,可以瞭解到瘻口的部位和大小、腦迴圈代償情況、是否有全“偷流”現象、頸外動脈供血情況、靜脈引流的方向、其他可能影響治療的腦動脈變異或異常。CT掃描影像可以見到眼上靜脈增粗、眼球突出、眶內肌群瀰漫性增厚、鞍旁密度增高、眼球邊緣模糊、眼瞼腫脹、球結膜水腫等影像。

    CCF的治療目的在於保護視力、消除雜音、使突眼回縮、防止腦缺血或出血。最理想的方法是以最簡單的方式可靠地封閉瘻口,同時保持頸內動脈的通暢。目前首選介入栓塞治療。通常是經動脈途徑,栓塞材料有可脫性球囊、鎢絲彈簧圈、Ivalon、絲線段等。栓塞成功的標準為:球囊位於海綿竇內,頸內動脈外,海綿竇不在顯影,頸內動脈血流通暢,血管雜音消失。如果遇到患側頸內動脈閉塞導管不能到達瘻口,動脈迂曲、狹窄導管插入困難,瘻口較小或多個瘻口不能完全栓塞,頸內動脈腦膜支與海綿竇形成瘻動脈栓塞困難著,可經眼靜脈入路治療。介入治療CCF的併發症主要有:頸內動脈閉塞,顱神經癱瘓,假性動脈瘤,球囊過早脫落,患側半球的腦過度灌注,瘻口再通等。隨著插管技術的不斷提高,導管制作及栓塞材料的不斷髮展,出現併發症的概率將大大減少,CCF治療的結果也越來越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