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副主任醫師 陳顏

人與人之間,每天每個人都在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溝通。而醫患之間的溝通也是貫穿診療過程始終的行為。祖國五千年文化的瑰寶――中醫,作為一門以人為研究和服務物件的學問,中醫師與患者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既有醫學的共性,也有著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的獨有特色。唐代大醫-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對診療行為的經典描述,就是我們中醫大夫行為的準則,也是病患溝通的道德基礎,幾千年來反覆吟誦,銘記心頭。甚至相當於西醫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他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患者面對醫生,自然是想讓自己的苦難得到解救,如果醫生事先就存在尊卑貴賤之分,看到貧苦百姓一臉死相,如何能真誠溝通,反而有時會留下醫患糾紛的禍根。所以,傳統的中醫看病之前,常常默默謹記行為準則,以儒家思想中正平和、和善之心態面對病患。凡成為一代名中醫者,必是慈眉善目的仁慈、儒雅之人。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陳顏

有了道德準則後,在看病過程中與患者溝通也有很多講究,我國古代名醫先賢特別重視與病人之間的言語交流和溝通。可是傳統中醫的醫患溝通以及蒐集患者患病資訊常常還在語言之外。俗話說“要開口,先開心”醫者的一顰一笑,往往會對患者有著千差萬別的影響。溝通首先是情緒的引導,有經驗的中醫師常常擁有自已獨特的情緒引導技巧,比如看到一臉痛苦,眉頭緊鎖,雙目無神的病人,醫者常常微笑注視,然後親切的問候:“這樣的情況有多久了?”,病人未開口之前,什麼都沒說,醫生怎麼會問有多久了呢?自然就引起患者精神集中起來,然後通過望診患者的外候,如氣色、膚色、形態、體態、動作、表情、說話聲音的高低等資訊,再結合三部九侯的脈診,醫生基本對於患者的大概病情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然後用綜合分析後的結論問患者“你肢軟乏力、腰膝痠軟吧?或你夜間起夜頻繁,怕冷,夢多吧?你脾氣不好,經常生氣吧?等等”,患者未開口,心就被醫生打開了,他們會想:“我都還沒說,醫生就知道了這麼多,這個醫生有水平”,既然取得了患者的信任,接下來的詢問自然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了”。所以,察言觀色是中醫診病的一大利器,但是能做到這一點,常常說來容易做起來難,不單單要會引導患者,還要有過硬的中醫基本功。如果望診、脈診不過關,寒熱不分、表裡不明、虛實難辨,如何取得患者的認可呢?正因為經驗積累有一定難度,才有民間喜看老中醫一說。其實,只要用心學醫,以心御醫,結合了現代醫學先進思想的年輕中醫一樣能看好病,看懂病。

  記得我的老師在我入門之前教導我, “口乃心之門戶” 一個醫生“說”很重要。醫生的談吐既代表了專業素養,也代表了個人素質。語言承載了人們互相想要表達的大量資訊,是溝通中必不可少的載體和橋樑,言語的不恰當常常會“禍從口出”。在溝通中要時刻記住換位思考,要用對方聽得懂的話進行溝通,如果你跟目不識丁的老人講陰陽、五行,跟沒說一樣,既不能獲得病人的好感和信任,也不會收集到正確的資訊。老師要求我行醫首先不能欺騙患者,欺騙到最後就沒有人會相信你,一個沒有人相信的醫生只能名譽掃地。其次,說話要講技巧和藝術,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恰當的意思,直話直說容易傷害患者。再次,練習溝通不是技巧方法,而是心態的改變。“不把病人當人,在別人眼裡你就不是人”。在自己行醫的過程中,我實踐著老師教誨,受益匪淺。

中醫講求中正平和,陰平陽祕,講求取法自然,天人相應。而大自然最大的法則就是――和諧。我相信以和諧的心態,真誠與患者溝通,懸壺濟世才是我輩中醫的正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