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由於一般先侵犯骶髂關節,並重點累及脊柱,最終導致脊柱骨性強直,故目前國內外多稱之為強直性脊柱炎。中醫認為本病屬於痺證範疇內的骨痺。《黃帝內經》雲:“骨痺不已,復感不邪,內舍於腎”又云:“骨痺者,尻以代踵,脊以代頭。”這與強直性脊柱炎出現的脊柱強直、行動不便、駝背畸形等臨床表現頗為相似。祖醫學認為腎主骨藏精,精生髓。如腎精充足,則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髓之養故堅固有力。反之,如腎精不足,則骨髓生化無源,骨髂即脆弱無力。腎陰虛,則陽氣衛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風溼寒邪乘虛而入,即發生骨痺。宜驅風散寒,利溼通絡,活血舒筋,補腎健骨。
臨床表現:
1)全身症狀絕大多數的強直性脊椎炎發病於青年期,起病往往隱匿;40歲以上發病者少見。女性病變發展緩慢,往往診斷延遲。強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有厭食、低熱、乏力,體重下降和輕度貧血等全身性症狀。
2)區域性表現,下腰痛和脊柱僵硬是最為常見的表現。下腰痛發生緩慢,鈍痛狀,講不清痛在什麼地方,有時牽涉至臀部。也可以疼痛很嚴重,集中在骶髂關節附近,放射至髂嵴、股骨大轉子與股後部,一開始疼痛或為雙側,或為單側,但幾個月後都變為雙側性,並出現下腰部僵硬。晨僵是極常見的症狀,可以持續時間長達數小時之久。長期不活動使僵硬更為明顯,病人往往訴說由於僵硬與疼痛,起床十分困難,只能向側方翻身,滾下床沿才能起立。有些病人疼痛較輕,只有晨僵與腰部肌肉韌帶壓痛點,往往被診斷為"風溼痛"、"纖維織炎",甚至被認為有"神經官能症"。向腿部有放射痛的還長期被診斷為"腰腿痛"和"坐骨神經痛"。
灸療法:
1)穴位:大椎、大杼、肝俞、腎俞、陽陵泉、懸鐘、膈俞、神闕等。
2)灸療法:督脈敷灸、隔鹽灸、隔物灸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