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腸炎是夏秋季常見病、多發病,多由於細菌及病毒感染所致。主要表現為上消化道症狀及程度不等的腹瀉和腹部不適,隨後出現電解質紊亂和體液丟失。本病屬於中醫“嘔吐、腹痛、瀉洩”等範疇。
一、腹瀉的病因
主要是由於進食含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飲食不當而引起的胃腸道黏膜的急性炎症。以夏、秋兩季發病率較高,一般潛伏期為12~36小時。沙門氏菌屬是引起急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原菌。
中醫認為素體正虛、暴飲暴食、貪涼飲冷,以及服用毒物藥物均是重要病因。
第一大原因是飲用食物不衛生,或者是進食有毒的食物,如發芽馬鈴薯、毒蕈、白果等,一般情況下被稱為食物中毒。
第二個原因是大量飲酒,或者服用了某些藥物直接刺激了胃黏膜。
第三是誤食對胃腸有損傷的藥物、毒物,如有機磷農藥、重金屬、洋地黃類、膽鹼能藥物,瀉藥等。
第四是冷熱刺激或暴飲暴食,這與夏季關係比較密切。在氣侯炎熱的時候,人們願意喝一些冷飲或者吃一些涼的食物,有帶走炎熱的感覺,但它可使胃腸道的功能紊亂。另外暴飲暴食、吃的食物量很大或者一次飲水過多也會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在暴飲暴食的時候胃的容量突然增大,胃腸黏膜受到了損害,這種情況下,節假日引起的急性胃腸炎是多見。
第五是應激,主要指機體在嚴重感染、大創傷、大手術、休克、精神創傷等的情況下處於應激狀態,胃黏膜因血管痙攣而缺血、黏液分泌不足、屏障破壞而出現糜爛、出血,甚至潰瘍。在以上病因中生物因素最多見,絕大多數的急性腹瀉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二、腹瀉的分類
1、感染性腹瀉
(1)細菌感染:急性細菌性痢疾、霍亂和副霍亂、腸傷寒、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腸炎。
(2)病毒性腹瀉:輪狀病毒、腺病毒、諾沃克病毒。
(3)真菌性腹瀉:白色念珠菌、麴菌、酵母菌等。
(4)寄生蟲感染:阿米巴痢疾、血吸蟲腸病、隱孢子蟲病。
(5)食物中毒:沙門菌、致病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嗜鹽菌、肉毒桿菌等汙染食物。
(6)毒物及藥物:河豚、魚膽、動物肝臟、毒蕈、發芽馬鈴薯、有機磷農藥、洋地黃類、膽鹼能藥物、瀉藥等。
2、非感染性腹瀉
(1)腸道疾病: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炎症性腸病、腸道腫瘤、腸易激綜合徵,憩室等。
(2)吸收不良綜合徵:胰酶缺乏、膽鹽缺乏、胃切除術後、乳糖酶缺乏、腸菌群失調、小腸部分切除等。
(3)內分泌腫瘤: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腸肽瘤、類癌。
(4)全身性疾病:尿毒症、糖尿病、甲狀腺危象、過敏性紫癜。
3、導致胃腸炎的常見菌
(1)大腸桿菌:是導致急性胃腸炎的非常重要的致病菌,可引起疾病的程度從輕度腹瀉、自限性腹瀉到死亡率高的嚴重腹瀉不等。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是一種導致嚴重腹瀉的血清型桿菌,可引起出血性腸炎的暴發性流行。快餐廳裡的未熟的漢堡包及未經嚴格消毒的水果汁會帶有出血性大腸桿菌。該菌存在於牛體內,但不會使牛生病,可通過被汙染的牛肉傳給人類。
(2)沙門菌:是一群寄生於人類和動物腸道的一類桿菌,沙門菌屬細菌有很多型別,約400多種,如傷寒沙門菌、腸炎沙門菌等,有些以動物為宿主,既能感染動物也能感染人,可引起人類食物中毒或敗血症,如豬霍亂沙門菌、鴨沙門菌、鼠傷寒沙門菌。沙門氏菌屬是引起急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原菌,其中以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豬霍亂沙門氏菌、雞沙門氏菌、鴨沙門氏菌較為常見。
沙門菌須經口進入足夠量的細菌以克服機體的防護屏障(胃酸的作用、腸道正常菌群),直接定位於小腸,才能引發疾病。沙門菌有較強的內毒素,個別能產生腸毒素。不少沙門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人類可因食用患病或帶菌動物的肉、乳、蛋、乾的乳酪或奶油,以及當寵物飼養的甲魚、被病鼠尿便汙染的食物而患病。水源被糞便汙染常常造成暴發流行,傳播途徑主要是糞-口傳播,5歲以下的兒童佔所有病例的25%。
(3)弧菌:由霍亂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腹瀉在發展中國家比較常見。弧菌一般成活於水中,有嗜鹽性,食用生的或未熟的海產品(如海蜇、海蝦、貝類等)或鹽醃製品、容器或菜板生熟不分汙染上弧菌,均可引起食物中毒或霍亂暴發。進食24~48小時後,病人會出現低熱、寒顫、頭痛和嘔吐,繼而腹瀉和腹痛,糞便為水樣或血水樣,輕症可自愈,嚴重的病例應積極治療。霍亂是典型的腸毒素性疾病,典型症狀是持續大量的米泔樣便,大量的液體和鈉流失而導致脫水、休克。
(4)彎曲菌:廣泛分佈於家禽和野鳥的腸道內,可引起人類胃腸炎和敗血症。對人致病的有空腸彎曲菌、大腸彎曲菌等13種。該菌常通過汙染飲食(主要是雞鴨肉)、牛奶、水源等而引起發病,症狀有痙攣性腹痛、血便或果醬樣便、頭痛、發熱。
(5)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一種常見的病原菌,存在於被汙染了的高蛋白食物,如沙拉醬、火腿、家禽、馬鈴薯、蛋糕等。
病人食用了被汙染的食品1~2小時後會發生嘔吐、腹瀉,6~10小時後好轉,儘管症狀發生的時間短暫,但是非常嚴重,甚至需要住院治療。
(6)產氣莢膜桿菌和蠟樣芽胞桿菌:由於產生毒素,也可以導致短期腹瀉的發生,產氣莢膜桿菌比蠟樣芽胞桿菌更常見於未熟的或重新加熱的肉類、家禽及肉湯、肉汁中。而蠟樣芽胞桿菌則常見於自助餐廳裡的蒸籠上。
4、腹瀉的症狀
主要臨床表現為起病迅速,出現腹脹、上腹部或臍周疼痛、噁心、嘔吐、腹瀉等,嚴重者可致發熱、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等。病人多表現為噁心、嘔吐在先,繼以腹瀉,每日3~5次甚至數十次不等,大便多呈水樣便、稀軟便、膠凍狀便、深黃色或帶綠色或帶血便等,有的糞便有難聞的臭味。患者可伴有腹部絞痛、發熱、全身痠痛、精神沉鬱,食慾減退等症狀。結腸後段炎症或痢疾時,常出現裡急後重。由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等引起的腸炎,見其相應的病症。
5、腹瀉的診斷
體檢上腹部和臍周或左下腹有壓痛,腸鳴音多亢進。
細菌感染者,其糞便鏡檢可有少量黏液及紅、白細胞,有時亦可見到吞噬細胞。吐瀉物中可培養出相應致病菌。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增高,細菌感染者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
6、急性胃腸炎的預防
(1)把好“病從口入”關:注意飲食、水源、食品的衛生。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燙,水果以削皮吃為好,不喝生水,外出就餐多食蒜和醋,對垃圾糞便要進行無害化處理;食具要衛生,生熟食分開存放,生熟菜板分開用;加強滅蠅滅蚊;加強有毒藥品毒品農藥的管理。
(2)控制細菌繁殖:主要措施是冷藏、冷凍。溫度控制在2℃~8℃,可抑制大部分細菌的繁殖。熟食品在冷藏中做到避光、斷氧、不重複汙染,冷藏效果更好。
(3)高溫殺菌:食品在食用前進行高溫殺菌是一種可靠的方法,其效果與溫度高低、加熱時間、細菌種類、汙染量及被加工的食品性狀等因素有關,一般肉類食品煮沸後15分鐘可殺滅普通致病細菌。
(4)蔬菜應妥善儲存:保持新鮮,防止腐爛,不吃腐爛的蔬菜。食剩的熟菜不可在室溫下存放長時間後再食用。食物應徹底清洗,調理及貯存場所、器具、容器均應保持清潔。
(5)肉製品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用量不可過量:食海產品一定要煮熟,餐前務必洗手,餐具一定要經過消毒。苦井水勿用於煮粥,尤其勿存放過夜。
(6)勿食大量剛醃的菜:醃菜時鹽應多放,至少醃至15天以上再食用。醃菜時選用新鮮菜。
(7)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注意適寒溫、避邪氣,傳染病流行季節少到公共場所去,減少與患者接觸機會。避免接觸化學毒氣、工業廢氣、農藥和山巒瘴氣。
(8)保養正氣:少食或不直接食用冷凍食品和飲料,以防損傷陽氣,致脾胃寒溼。夏季出汗多可飲溫開水,加入適量食鹽、白糖、酸梅晶。不風餐露宿,不恣意吹風扇或降低空調溫度。不熬夜、不暴飲、暴食、過飢、過勞,不偏食辛辣、黏滑葷腥煎炸食品。
(9)情志調暢:使五志和諧,無過和不及。若情志不舒,焦躁煩惱抑鬱緊張,均可五志化火,致內蘊熱毒,一旦遇調攝不慎,感受時邪疫毒或飲食不慎,則內外合邪,起病急驟。
(10)順應四時養生:衣著得體舒適、順應自然氣候增減衣物。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時刻注意不傷陽氣,保護陰氣,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蔭處以避暑,動作以避寒。
(11)及時康復治療宿疾和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貧血、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等,防止因病致虛,因虛感邪。
(12)治未病:有兩層含義,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變。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都有內因和外因,治未病要從內外因兩方面著眼,一方面強正氣,另一方面御外邪,二者如何結合?《醫理輯要?錦囊覺後篇》謂:“要知易風為病者,表氣素虛,易寒為病者,陽氣素弱,易熱為病者,陰氣素衰,易傷食者,脾胃必虧,易勞傷者,中氣必損。”意即疾病多是內生諸邪與外來之邪相合致病,
因此,素體脾胃虛寒者就要注意溫補,素體內熱旺盛者就要注意滋陰清熱,容易感受風寒者要注意固表實衛,脾胃消化能力弱者要注意別傷食,在未發生疾病時就先補偏救弊。
一旦發生了疾病就要儘量減輕病情,防止疾病傳變,先安未受邪之地,例如已經生氣過度了,就不要再吃飯,為何?因為氣傷肝,肝主調暢情志和助脾胃運化,過怒傷肝,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所以少吃飯或不進食就是減少脾胃的負擔,防止發生食積脹滿等病。
7、急性胃腸炎的家庭中醫治療
不主張患急性胃腸炎在家自行治療,但若由於條件所限不能及時到醫院,不妨在家或就診途中先行治療,以下介紹幾種救急方法:
(1)補充液體和電解質。一旦患胃腸炎,需要多喝液體,以防止虛脫,可選白開水和其他液體,例如蘋果汁、葡萄汁、清湯,補充水分時,勿一口氣全吞下,以免又引發嘔吐。
補充電解質可以飲電解質飲料,若無口服補液鹽可自己調配,作法如下:將果汁(含鉀)與1/2茶匙的蜂蜜或玉米糖漿(含葡萄糖)以及一撮食鹽均勻混合即可。
(2)取新鮮黃瓜葉適量,將葉上的絨毛刷掉後用清水洗淨,搗碎擠汁,盛於碗內,再取等量蜂蜜(約3湯匙)與黃瓜葉汁混合攪勻,1次服下。黃瓜汁還能預防口腔潰瘍。
(3)取新鮮葡萄葉25~50克,洗淨入鍋,加少許榨菜,水稍過藥面。水煎取液口服。
(4)金銀花15克,白菊花10克,食鹽3克,用開水沖泡代茶飲,有清熱解毒、消炎的功效。
(5)野菜蒲公英、鮮魚腥草適量,與綠茶、甘草、蜂蜜一起泡茶喝。
(6)鮮馬齒莧30克,石榴皮15克,先將馬齒莧洗淨再蒸數分鐘,搗爛取汁與石榴皮加水共煎10分鐘,加白糖飲用,有消炎、止痛、止痢的功效。
(7)鮮魚腥草冼淨,開水略燙,加適量食鹽、醬油、米醋、蒜末、蔥汁等調味品拌勻吃。或將魚腥草水煎取汁煮粥,或等粥快熟時放魚腥草適量,稍煮即可食用。
(8)生薑2片,食鹽4克,白糖3克,綠茶6克,一起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20分鐘後飲服,具有清熱和胃止嘔的功效,適用於口渴、胃部不適、心中煩悶等症。
(9)好青鹽500克炒燙,裝入布袋,熱熨胃部及背部。藥袋冷則更換。適用於受寒飲冷所致者。
(10)中成藥:香連片(黃連素也可以)每次5片、葛根芩連微丸每次3克、藿香正氣膠囊每次2粒、楓蓼腸胃康膠囊每次2粒、雙黃連口服液每次1~2支;噁心胃脹可用胃蘇顆粒每次5克;腹痛重可用氣滯胃痛顆粒每次1袋、元胡止痛顆粒每次1袋。偏腎虛者可用潔白膠囊每次2粒口服。
(11)鍼灸:針足三裡、內關,毫針淺刺用補法,艾灸神闋、關元,有散寒止痛止瀉作用。
8、急性胃腸炎的飲食調
中醫認為藥食同源,三分治療七分調養護理,有治療作用的食物在疾病的治療和康復中起著重要作用。急性胃腸炎雖然是實邪致病,但因人而異,男、女、老、幼體質不同,調養也應分別對待。本著虛者補之,寒者溫之,食積則消導,溼熱則清利的原則,既不能苦寒滲利太過,怕傷元氣,也不宜過早固澀收斂,防積滯留邪。
(1)飲食清淡。通常在腹瀉或嘔吐平息後的數小時到一天內,你便可以開始進食,但需慢慢來,因為受過傷害的胃現在仍虛弱。先從易消化的食物開始,可以吃些小米稀粥、麥片、濃米麵湯、淡果汁布丁、餅乾等,緩解期排便次數減少後可進食少油的肉湯、豆漿、蛋花湯、蔬菜汁等流質飲食。以後逐漸進食清淡、少油、少渣的半流質飲食,再過渡到正常飲食。
(2)避免高纖、辣味、酸性、油膩、寒涼生冷、乳品等食物,以免刺激胃腸、化生溼熱。
9、常用食療方
(1)薏苡仁、赤小豆、芡實煮糖水代粥喝,有健脾祛溼功效,適用於急性胃腸炎病情好轉後仍大便稀溏、乏力腹滿者。
(2)西洋參、川黃連、砂仁、烏梅各3克,白芍、煨葛根各6克,甘草2克,車前子8克,每日1劑,水煎取汁,與大米共煮成粥食用。
(3)胡椒7粒,雞蛋1枚。將雞蛋打1孔,胡椒研為細末,放入蛋中,溼紙封口,蛋殼外用溼白麵團包裹3~5毫米厚,放於木炭火中煨熟,去殼,空腹白酒送服。1日3克。功效:散寒溫中,止瀉。
(4)苦瓜菊花粥。苦瓜100克,菊花50克,粳米60克,冰糖100克。將苦瓜洗淨去瓤,切成小塊備用。粳米洗淨,菊花漂洗,二者同入鍋中,倒入清水武火煮,待水煮沸後,將苦瓜、冰糖放入鍋中,改用文火繼續煮至米開花時服。可清利暑熱,止痢解毒。適用於中暑煩渴、痢疾等症。喝此粥時,忌食一切溫燥、麻辣、厚膩之物。
(5)烏梅訶子飲。烏梅20克、訶子15克、焦山楂20克、焦地榆15克、白芍15克、芡實15克。水煎服,日1劑。功用:澀腸止瀉,緩急止痛。烏梅、訶子、白芍、地榆、山楂藥理研究均有抑菌作用,諸酸性藥相伍,使腸道PH值下降,不利細菌之生長繁殖,而有利於疾病痊癒。
(6)蒜泥馬齒莧。組成:鮮馬齒莧500克,大獨頭蒜30克,芝麻15克,蔥白20克。用法:馬齒莧摘去雜質老根,洗淨泥沙,摘成5~6釐米長段,用沸水燙透,撈出瀝乾水。蒜頭搗成蒜泥,芝麻淘淨泥沙,炒香搗碎。蔥白切絲。將馬齒莧用食鹽、味精拌勻,加入蒜泥、蔥白,撒上芝麻即可服用。功效:清熱涼血止痢。主治:用於下痢便血,發熱口乾者。
10、夏季常用可藥可食中藥
(1)大蒜:又稱胡蒜,古時從西域傳入,藥性辛溫,可行滯、消腫、解毒、殺蟲,可治療飲食積滯、脹滿腫悶、脘腹冷痛等症。每當瘟疫流行,民間便用大蒜殺菌解毒。相傳古時一位將軍指揮士兵攻城,但城內正流行瘟疫,部隊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將軍命令士兵大量吃蒜,終於獲得全勝。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軍購買數千噸大蒜以彌補抗菌素的不足。
現代研究表明,大蒜含有揮發性物質,如大蒜素(已製成片劑、注射液),對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結核杆、菌痢疾桿菌、甚至某些耐藥菌和真菌也有抑殺作用,真可謂是植物抗菌素。大蒜成分複雜,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可增進食慾、促進胃液分泌、對防治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有益,還有抗癌作用。常用食法有糖醋蒜、蒜泥茄子、蒜泥拍黃瓜等。
(2)薏苡仁:薏苡仁又有苡米、米仁、珍珠米等十餘種稱謂,人稱“天下第一米”、“世界禾本植物之王”,薏苡仁在醫藥、食療、藥膳中佔有重要地位,其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腎、肺經,其健脾除溼作用可治療脾虛洩瀉、風溼痺痛;利水滲溼作用可治療水腫、胸腹腔積液、小便不利;清熱排膿作用可治療肺癰腸癰、肺部感染。《本草綱目》言:“薏苡仁,陰陽藥也,能健脾益胃”。薏苡仁含蛋白質較高,還含有核黃素、維生素E,鉀及多種微量元素,藥理研究表明有解熱鎮痛、降壓利水、興奮呼吸等作用。對脾胃虛弱的腹瀉患者可用之與赤小豆、高粱米、玉米煮粥。
(3)馬齒莧:也叫馬齒草、馬齒菜、長壽菜、安樂菜,味酸,性寒,含有蛋白質、脂肪、糖、粗纖維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也含有大量去甲腎上腺素和多量鉀鹽。去甲腎上腺素能促進胰島素分泌、調節人體內糖代謝,具有降低血糖濃度、保持血糖穩定的作用。鉀鹽可降低血壓,減慢心率,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馬齒莧還含大量維生素E、維生素C、胡蘿蔔素及谷胱甘肽、阿爾法亞麻酸等抗衰老、降脂有效成分。
馬齒莧有清熱解毒、瀉熱散淤、消腫止痛、平肝除溼、利尿潤肺、殺蟲生津等功效,可營養上皮組織,能促進口腔、胃及十二指腸的潰瘍癒合。馬齒莧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細菌均有抑制作用,是治療痢疾和腸炎的良藥。治療熱毒瀉痢用鮮品搗汁服,或幹品配木香山楂炭煎服,慢性痢疾亦可用煎液進行保留灌腸,治療急性洩瀉可配黃芩、蒲公英、木香、藿香水煎服。
馬齒莧苦瓜粥:苦瓜100克,粳米60克,馬齒莧15克,冰糖100克。用法:將苦瓜洗淨去瓤,切成小丁塊,馬齒莧洗淨切碎備用。粳米洗淨入鍋加水適量煮至米粒開花,放入苦瓜丁、馬齒莧末、冰糖,熬煮成粥。每日2次,每次1小碗。主治:中暑煩渴、痢疾,便稀或膿血者。
馬齒莧粳米粥:民間常用鮮馬齒莧120克(幹60克)、粳米60克煮粥,或用鮮馬齒莧絞取汁和大劑量水煎液,來治療溼熱腹瀉、急性腸炎、痢疾等症,本品是一味清熱、解毒、消炎的天然良藥。
(4)金銀花:為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味甘,性寒,歸肺、胃、大腸經。功效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具有抑菌、抗病毒、解熱、抗炎、保肝、止血、抗氧化、免疫調節等作用。
體外實驗證明,金銀花對多種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雙球菌,以及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痢疾桿菌以及霍亂弧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結核桿菌等。若與連翹合用,抗菌範圍還可互補。與青黴素合用,能加強青黴素對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
抗病毒作用,水煎劑對流感病毒、孤兒病毒、皰疹病毒有抑制作用。金銀花水煎在細胞外對柯薩奇病毒及埃柯病毒有很明顯的抑制作用。抑菌、抗病毒有效成分一般認為是綠原酸類化合物。
①抗炎:金銀花有明顯抗滲出、抗增生及解熱作用,其水煎劑、口服液和注射液有不同程度的退熱作用。
②免疫調節作用。
③誘導產生干擾素。
④抗細菌內毒素作用。
⑤消除氧自由基作用。
(5)魚腥草:魚腥草又名臭靈丹、狗耳草,魚腥草含揮發油、癸醯乙醛、綠原酸、槲皮甙、槲皮素、蘆丁、魚腥草素等。
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把魚腥草作為野菜佐食。相傳春秋時代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煉意勵志之時,曾帶領眾人擇蕺菜(魚腥草)而食之,以充飢渡荒。長期以來它一直扮演藥、食兩用的雙重角色,為民眾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發揮著作用。在各地(尤其是我國西南地區),野生或家種的魚腥草已成為大眾餐桌上的“大路野菜”。
本品味辛、性寒涼,能清熱解毒、消腫療瘡、利尿除溼、健胃消食,用治實熱、熱毒、溼邪、疾熱為患的肺癰、痔瘡便血、鼻竇炎、脾胃積熱等,單用或配伍複方,內服外用或民間多種食療方法的使用均療效確切。藥理研究表明,魚腥草對各種致病桿菌(如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等)、球菌、流感病毒等有抗菌作用,具有顯著的抗菌消炎效能。魚腥草有抗過敏、抗癌等作用,魚腥草素能增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有利尿、促進排毒等作用。
魚腥草作為蔬菜食用,對夏季常見的面板疔癤感染、細菌性痢疾以及中暑都有很好的預防作用。常見的吃法有幾種:一是將魚腥草地下莖除去節上的毛根,冼淨後切成2至3公分的小段(也可將嫩葉加入其中),放入醋、醬油、辣椒粉、味精等佐料涼拌生吃,清脆爽口,鮮腥味濃;二是將地下莖連同嫩莖葉一同煮湯、煎、炒或燉,清香宜人,入口宜化,略有腥味;三是醃漬加工成鹹菜食用,酸香生脆,令人開胃。
(6)蘿蔔:蘿蔔有白、紅、青、紫色不同品種,原產亞洲溫帶地區。藥用以紅皮白辣蘿蔔為佳,其別名萊菔。關於蘿蔔的記載,早在2500多年前的《詩經》裡已有載述。蘿蔔是藥食兩用植物,是一種極普通的根莖類蔬菜,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說,蘿蔔是“蔬中之最有利益者”。《本草經疏》中說:“萊菔根下氣消谷,去痰癖,肥健人可溫中、補不足,寬胸膈,利大小便,化痰消導者,煮熟之用也;止消渴,制面毒,行風氣,去邪熱氣,治肺痿吐血,肺熱痰嗽下痢者,生食之用也。”
蘿蔔味甘辛性涼,具有清熱解毒、健胃消食、下氣定喘、化痰止咳、順氣利便、消食除脹、生津止渴、利大小便、補中安髒、解酒毒、降血脂、潤膚、軟化血管、散瘀降壓等功效。適用於消化不良、食積脹滿、咳嗽痰多、胸悶心急、反胃嘔吐、便祕、咽乾口渴、煤氣中毒等病症。是深受人們喜受的佳蔬良藥。
治療痢疾後重不通,萊菔子五錢,白芍三錢,大黃一錢,木香五分,水煎服。
治赤痢,紅蘿蔔杆三錢、神曲二錢、山楂三錢、砂糖二錢,水煎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