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為疲勞之本。長期勞累,勞傷肝氣,肝氣不足,目酸而易疲勞;氣不上行,津液不能佈散頭面,則口乾面燥;氣不載血上行,則腦部缺血,頭目昏花,視物模糊,思維不清,面色萎黃;肝氣不足,肝經壅滯,易為暑溼所傷,而易中暑。
診斷:
肝氣虛與肝血虛兩者均見肢體麻木、爪甲不華、視力減退、月經衍期等證。經雲:“氣主煦之,血主濡之”。屬氣虛者,以筋腱弛縱、伸縮無力為主,每兼虛寒之象,如形寒肢冷、四肢不溫等。屬血虛者,以肢體麻木,肌肉跳動為多,常兼虛熱之象,如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中醫認為“氣者,人之根本也”。黃元卿強調“人之生氣不足者,十之八九”。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表現。生理上,五臟之正常功能賴五臟之氣,病理上,臟腑的功能失調,也會引起髒氣失常。肝氣虛是肝氣失常之一,是肝臟功能失調的一大病理機制,否認或忽視肝氣虛,臟腑辨證理論是不完善的。五臟皆有氣虛,惟不言肝臟,這是認識和思維上的侷限。由於對肝氣虛的忽視,直接導致臨床辨證對“肝氣虛”的空白。“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慢性肝炎遷延難愈的根本原因就是正虛,主要是肝氣虛。正虛不能抗邪外出,邪之久存進一步加重正虛。肝氣虛證為疾病長期發展演變後而形成的一種病理表現。總之,重視肝氣虛,既能從理論上豐富對肝病及疑難雜症的認識,又能拓展臨證思路,調補肝氣是提高慢性肝病及疑難雜症診治療效的有效途徑,也是必由之路。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