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紅素是臨床上判定黃疸的重要依據,亦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標。面板和鞏膜呈淺黃至深金黃色是病因的主要特徵之一。正常血清總膽紅素濃度為1.7~17.1μmol/L,其中一分鐘膽紅素低於3.4μmol/L。當總膽紅素在34μmol/L時,臨床上即可發現黃疸;如血清總膽紅素超過正常範圍而肉眼看不出黃疸,則稱為隱性黃疸,黃疸最常見於肝膽疾病,但其他系統疾病也可出現。該病症的病因主要是以下四類:
1、溶血性黃疸
紅細胞大量破壞(溶血)時,生成過量非結合膽紅素,超過肝細胞攝取、結合、排洩能力,致使非結合膽紅素瀦留於血中而發生黃疸。
2、肝細胞性黃疸
因肝細胞病變,對膽紅素攝取、結合和排洩功能發生障礙,以致有相當量的非結合膽紅素瀦留於血中,同時因肝細胞損害和(或)肝小葉結構破壞,致結合膽紅素不能正常地排入細小膽管,反流入肝淋巴液及血液中,結果發生黃疸。
3、膽汁鬱積性黃疸
肝內膽汁鬱積從分子細胞學上是指膽汁的生成和分泌減少,以及膽汁流淤滯和濃縮。肝內膽汁鬱積或單獨出現,或與肝實質損害同時存在,其產生機制頗為複雜,有多種因素參與。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系因肝細胞攝取遊離膽紅素障礙及微粒體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不足所致。血清內非結合膽紅素增高,肝功能試驗正常,紅細胞脆性正常,膽囊顯形良好,肝活組織檢查無異常。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