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風溼內科 主任醫師 陳樂天

  血偏酸也就是血酸高,因為血酸就是血尿酸,所以也可表達成血尿酸高。那麼,血偏酸如何診斷呢?

  一、原發性痛風以往在我國認為比較少見,但近年來由於營養條件改善,平均壽命延長,以及引起對本病注意等因素,已有較多發現。患病率隨年齡而漸增,多見於男性,男女之比約為20∶1,女性很少發病,如有發生大多在經絕期後。國外報告不少病例有陽性家族史,多屬常染色體遺傳,少數屬伴性遺傳。腦力勞動者及經濟營養良好階層發病較多。痛風病程頗長,未累及腎臟者經過有效防治預後良好,一般不影響壽命,且可和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但如防治不當,不僅急性發作有很大痛苦,且易導致關節畸形、腎結石、腎損害等嚴重後果,腎功能不全者預後較差。

  痛風患者的自然病程及臨床表現大致可分下列四期:1、無症狀高尿酸血癥期,2、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期,3、痛風發作間隙期(inter-criticalgout),4、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chronictophaceous)。

  (一)無症狀高尿酸血癥血清尿酸鹽濃度隨年齡而升高,又有性別差異,在兒童期男女無差別,平均為3.6mg%,性成熟期後男性高於女性約1mg%,至女性絕經期後兩者又趨接近,因此男性在發育年齡後即可發生高尿酸血癥,而女性往往發生於絕經期後。不少高尿酸血癥病者可以持續終生不發生症狀,稱為無症狀高尿酸血癥,只有在發生關節炎時才稱為痛風。血清尿酸鹽濃度愈高,時間愈長,則發生痛風和尿路結石的機會愈多。痛風的發病年齡以40歲左右達最高峰。

  (二)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是原發性痛風最常見的首發症狀,好發於下肢關節,典型發作起病急驟,患者可以在上床睡覺時還很健康,但到了半夜因腳痛而驚醒,數小時內症狀發展至高峰,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出現明顯的紅腫熱痛,痛甚劇烈,甚至不能忍受被褥的覆蓋。大關節受累時可有關節滲液。並可伴有頭痛、發熱、白細胞增高等全身症狀。多數患者在發病前無前驅症狀,但部分患者於發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適、及關節區域性刺痛等先兆。半數以上患者首發於腳拇趾,而在整個病程中約90%患者腳大拇趾被累及。跖趾、踝、膝、指、腕、肘關節亦為好發部位,而肩、髖、脊椎等關節則較少發病。初次發病常常隻影響單個關節,反覆發作則受累關節增多。四季均可發病,但以春秋季節多發。半夜起病者居多。關節區域性的損傷如腳扭傷、穿緊鞋多走路及外科手術、飽餐飲酒、過度疲勞、受冷受溼和感染等都可能是誘發因素。

  痛風發作持續數天至數週可自然緩解,關節活動可完全恢復,僅留下炎症區面板色澤改變等痕跡,而後出現無症狀階段,即所謂間隙期,歷時自然月、數年甚至十餘年,多數病人於一年內復發,此後每年發作數次或數年發一次,偶有終生僅發作一次者,相當一部分病人有越發越頻的趨勢,受累關節也越來越多,引起慢性關節炎及關節畸形,只有極少數病人自初次發作後沒有間隙期,直接延續發展到慢性關節炎。

  (三)痛風石及慢性關節炎在未經治療病人,尿酸鹽在關節內沉積增多,炎症反覆發作進入慢性階段而不能完全消失,引起關節骨質侵蝕缺損及周圍組織纖維化,使關節發生僵硬畸形、活動受限,在慢性病變的基礎上仍可有急性炎症反覆發作,使病變越來越加重,畸形越來越顯著,嚴重影響關節功能。個別患者急性期症狀輕微不典型,待出現關節畸形後始被發現。少數慢性關節炎可影響全身關節包括肩髖等大關節及脊柱。此外,尿酸鹽結晶可在關節附近肌腱、腱鞘、及面板結締組織中沉積,形成黃白色,大小不一的隆起贅生物即所謂痛風結節(或痛風石),可小如芝麻,大如雞蛋或更大,常發生於耳輪、前臂伸面、跖趾、手指、肘部等處,但不累及肝、脾、肺及中樞神經系統。結節初起質軟,隨著纖維組織增生,質地越來越硬。在關節附近易磨損處的結節,其外表皮菲薄,容易潰破成瘻管,可有白色粉末狀尿酸鹽結晶排出,但由於尿酸鹽有制菌作用,繼發性感染較少見,瘻管周圍組織呈慢性炎症性肉芽腫,不易癒合。痛風結節的發生和病期及血尿酸鹽增高的程度有關,一般文獻報告血尿酸鹽在8mg/dl以下者,90%患者無痛風結節,而在血尿酸鹽濃度超過9mg/dl者,50%有痛風結節,病程愈長,發生痛風結節的機會愈多。發生時間較短的質軟結節在限制嘌呤飲食,應用降尿酸藥物後,可以逐漸縮小甚至消失,但發生時間長的、質硬結節,由於纖維增生不易消失。

  (四)腎臟病變臨床所見歷時較久的痛風病人約1/3有腎臟損害,表現為三種形式:

  1、痛風性腎病尿酸鹽結晶沉積於腎組織引起間質性腎炎,早期可僅有蛋白尿和顯微鏡血尿,且呈間隙出現,故易被遺漏,隨著病程進展,蛋白尿轉為持續性,腎功能尤其濃縮功能受損,出現夜尿增多,尿比重偏低等現象,病情進一步發展,終於由慢性氮質血癥發展到尿毒症症群。以往約17%~25%痛風患者死於腎功能衰竭。由於痛風患者常伴有高血壓、動脈硬化、腎結石、尿路感染等疾患,所謂痛風性腎病可能是綜合因素的結果。

  2、急性腎功能衰竭由於大量尿酸結晶廣泛阻塞腎小管腔,導致尿流梗阻而產生急性腎功能衰竭症狀,此時如給予積極治療如多飲水、鹼性藥物、降低血尿酸等,病情常可挽回。

  3、尿路結石原發性痛風患者約20%~25%併發尿酸性尿路結石,部分病人腎結石的症狀早於關節炎的發作。繼發性高尿酸血癥者尿路結石的發生率更高。細小泥沙樣結石可隨尿液排出而無症狀,較大者常引起腎絞痛、血尿及尿路感染症狀。純尿酸結石能被X線透過而不顯影,但混合鈣鹽較多者,可於尿路平片上被發現。

  痛風患者常伴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冠心病和糖尿病(Ⅱ型)。在年長患者的死亡原因中,心血管因素遠遠超地腎功能不全的因素,關於痛風與上述疾病之間的聯絡,一般認為無直接的因果關係,而可能與肥胖、飲食、飲酒等共同因素有關。限制飲食,降低體重常可使高尿酸血癥、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症都得到控制。

  二、繼發性痛風大多發生於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紅細胞增多症、多發性骨髓瘤、溶血性貧血、淋巴瘤及多種癌症化療時,細胞核心酸大量分解而致尿酸產生過多;或在腎臟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晚期,由於腎功能衰竭尿酸排洩困難而使血尿酸增高。繼發性痛風患者血尿酸濃度常較原發性者為高,尿路結石的發生率亦高,但由於病程不可能很長,關節症狀不若原發性者典型,且往往被原發疾病所掩蓋,不易被發現。由於病人大多病情垂危,壽命不長,因此各種慢性期表現比較少見。此外,藥原性的高尿酸血癥常發生於應用噻嗪類利尿藥及利尿酸、速尿、醋氮醯胺時。水楊酸鈉在大劑量時有利尿酸作用,而在小劑量時抑制腎小管排洩尿酸而使血尿酸增高。慢性鉛中毒時由於腎臟損害可發生高尿酸血癥及痛風。

  青少年及兒童期痛風系少見病,偶見於肝糖原沉著症Ⅰ型,由於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引起血糖降低,促使糖原分解增加,乳酸產生過多,抑制腎小管排洩尿酸,同時核苷酸消耗,嘌呤合成增加,結果導致高尿酸血癥。患者以發作性低血糖為主要表現。其次為Lesch-Nyhan綜合徵,由於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糖轉換酶(HGPRT)缺乏,引起尿酸合成增多,呈明顯高尿酸血癥,本症見於男小兒一歲以內發病,常有大腦癱瘓,智力減退,舞蹈病樣徐動症與原發性痛風表現,輕型者往往至青少年時發病,無殘廢體徵,當出現痛風症狀時始被注意,病者尿中有大量尿酸排出,尿酸結石常為首見症狀,神經系統表現僅見於20%病者,可僅有輕度脊髓-小腦性運動失調錶現。

  中年以上男性,突然發生腳拇趾、躕跖、踝、膝等處單關節紅腫疼痛,伴血尿酸鹽增高,即應考慮痛風可能,滑囊液檢查詢到尿酸鹽結晶即可確立診斷。一般診斷並不困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