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為人類的進步和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網傳現在的中國湧現了“新的四大發明”——轉基因、三聚氰胺、地溝油、瘦肉精。
一、什麼是地溝油?
“地溝油”至今仍無標準定義,研究者對“地溝油”內涵及定義的認知也有較大差異。僅從近幾年發表的相關論文對“地溝油”英譯名的差異就可見了。目前“地溝油”定義為從餐廚垃圾、廢棄油脂、各類肉及肉製品加工廢棄物中分離回收的廢棄油脂。
二、“地溝油”主要來源有3類
(1)傳統地溝油,即將餐館、賓館的剩餘飯菜(泔水)或下水道中的油膩漂浮物簡單加工提煉而成的廢棄油脂;
(2)煎炸廢棄油脂,是指經過反覆高溫煎炸食品的超過衛生標準的廢棄油脂;
(3)新型地溝油,是指用各類肉及肉製品加工廢棄物(包括肉、內臟、皮)加工提取油。
在中國,現階段餐廚廢棄油脂即傳統地溝油仍是“地溝油”最為主要和固定的來源,而且餐廚廢棄油脂是目前用於製售“食用油”最常用和最易得的原料。
三、地溝油知多少?
從理論角度來講,“老油”色深、雜質少,在小作坊裡,經過簡易的沉澱、過濾、脫水、退色等加工後,即可冒充食用植物油重新迴流餐桌,或直接和食用動物油或植物油按一定比例混合作為豆製品、油炸食品(糕點、炒貨)的煎炸油。
“水油”食物殘渣及水分較多,經過簡單的加熱,沉澱,過濾,再加入花椒,辣椒、牛油,煮沸後,取上層油脂冷卻至常溫,即可製作各種火鍋底料。
“潲水油”、“地溝油”泥沙等雜物多、成分複雜,加工的工藝多、成本較高。一般的小作坊、個體戶似較難將它們加工。殘渣剩菜、餐飲店的烹調殘油、餐具洗滌水等流入地溝,經過一系列的程式:隔油池的渣水分離、再撈取油層,然後再將其通過加熱脫水、除臭等工序精煉處理得到油脂。
“泔水油”、“潲水油”中含有黃麴黴素、苯並芘,這兩種毒素都是致癌物質,其中黃麴黴素的毒性則是砒霜的100倍。對於苯並芘,日本人曾將其在兔子身上做過實驗。
實驗表明,將苯並芘塗在兔子的耳朵上,塗到第40天,兔子耳朵上便長出了腫瘤。研究證明,生活環境中的苯並芘含量每增加1%時,肺癌的死亡率即上升5%。
“過菜油”之一的炸貨油在高溫狀態下長期反覆使用,與空氣中的氧接觸,發生水解、氧化、聚合等複雜反應,致使油黏度增加,色澤加深,過氧化值升高,併產生一些揮發物及醛、酮、內酯等有刺激性氣味的物質,這些物質具有致癌作用。
煎炸老油加工過程中原有的亞油酸、亞麻酸等必需脂肪酸含量大大降低,一些微量營養成分如維生素A、D、K和類胡蘿蔔素等均被嚴重破壞。食用這種油脂會出現必需脂肪酸缺乏的中毒現象及脂溶性維生素和核黃素缺乏現象
“新型”地溝油是由動物皮、肉、內臟加工提煉而成,極易攜帶有感染力的各類細菌、寄生蟲、人畜共患傳染病的病原體等,成為傳播疫病的重要隱患。而且“新型”地溝油中含有大量病菌和鉛、汞、砷等重金屬元素,地溝油在聚集、加工、提煉過程中與金屬管道、廢舊鐵桶、地下汙泥接觸,鉛、鐵等金屬嚴重超標。
四、10頓飯就有1頓碰上地溝油
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至300萬噸。而國人一年動物和植物油消費總量約2250萬噸。按此比例推算,每吃10頓飯就可能有1頓碰上地溝油。
據瞭解,提煉一噸餐飲業“地溝油”成本僅在300元人民幣左右,而地溝油的市場收購價是每噸3400元。當“地溝油”提煉的成品油進入終端市場後,被當做食用油賣的價格在每噸8000元~8500無,作為飼料油是在每噸7500元~7800元,當作普通的大豆油銷售每噸價格在1萬元左右。
五、地溝油難以辨別嗎?
肉眼不能辨別劣質油,可以用油膩度判斷。熱水都涮不掉的油就是壞油。雖然地溝油判斷不出來,但是加熱很長時間的這種壞油還是能判斷出來。長時間加熱的油會感覺非常油膩,粘稠,至於是不是從地溝裡撈出來的油,就沒辦法判斷。
網上流傳的鑑別地溝油的方法裡,不約而同的都提到了看顏色,稱好的油會比較透明清亮。其實顏色是可以通過“脫色方法”解決的,所以從顏色上是判斷不出來的。
六、地溝油新革命:變廢為寶?
地溝油原本是可以變廢為寶,成為能源型資源。2012年7月2000噸產自上海的地溝油被荷蘭航空加工成航空生物煤油,供飛機使用。從“荷蘭收購地溝油”這事,便可知道,化廢為寶、“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這也給治理地溝油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地溝油是垃圾油,極不衛生、質量極差,會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如何保證食品安全,防止地溝油流入餐桌,讓老百姓吃上放心油,成了我們民生的重要問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