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顳下頜關節科 主任醫師 張清彬

  俗話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有“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能要命。”。很多疾病尤其“隱匿性”,需要醫生高超的診斷技術和先進的裝置儀器來明確診斷。比如在臨床上,經常可以看到很多患者牙齒拔了,或者做了牙根管治療,患者還是感覺疼痛,甚至“牙肉痛”。因此可以看出牙痛不但可由牙齒本身的疾病引起,很多其它疾病也可引起牙痛,應引起人們的重視。  

  一、急慢性上頜竇炎

  上頜竇炎常引起上頜磨牙及前磨牙疼痛。這種疼痛晨起時輕,午後或久坐後加重。多數患者牙齒無任何損壞,之前病人多有感冒病史。上頜竇前壁牙痛陽性,往往伴有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二、口腔頜面部腫瘤

  口腔頜面部腫物以牙源性腫瘤為多見。臨床上,遇到不明原因的牙痛、牙齒鬆動、脫落等,千萬不要以為肯定是牙周炎,更不要草率把牙拔掉,應仔細尋找牙痛或牙齒鬆動的真正原因。臨床上,我也遇到過,老年女性患者牙齒鬆動就診,被經驗不足的醫師診斷為“成人牙周炎”拔除。結果拔牙後一個月拔牙創不癒合,且長出了“新生物”,病理活檢為牙齦鱗狀細胞癌。這種情況下,極有可能引起醫療糾紛。牙齦癌不是短期長成的,為什麼拔牙時病歷沒有記載??醫生為什麼不提醒病人早做“病例活檢”??所以一旦打官司,醫師或醫院賠償的可能性較大。

  三、三叉神經痛

  臨床上部分三叉神經痛早期往往表現為牙痛。患者在進食、說話或刷牙時,個別牙齒不能碰,表現為銳痛,電擊樣、刀割樣、針刺樣疼痛,持續時間數秒鐘,疼痛難忍,位置準確,有時呈放射樣,夜間緩解,每日發作數次至數十次不等。這種情況下,醫師應當考慮到三叉神經痛,但是往往很多醫師只想到了牙痛,努力去治療“牙齒”,而忽略了神經痛。很多情況下,拔了牙或者做了根管治療,疼痛依然在。此時此刻,“該想到神經痛了”“該提醒病人了”。  

  四、顳下頜關節紊亂病

  臨床發病率達到40%左右,其疼痛多在耳前顳下頜關節區及咀嚼區周圍,進食時加重。疼痛性質往往為“鈍痛”,有些病人進食和咀嚼時還會感到耳內疼痛,甚至頭疼。有時張嘴、閉嘴時關節區出現彈響,而被誤認為是牙齒疾病所引起。顳下頜關節紊亂病作為口腔臨床四大疾病之一(齲齒、牙周炎,錯頜畸形,顳下頜關節紊亂病),口腔醫師診療中不應該忘記。  

  舌咽神經痛:疼痛性質與三叉神經痛相似。疼痛部位多發生在扁桃體、舌根或軟顎等處,說話、咳嗽、吞嚥或頭部扭轉時可誘發,有時可被誤診為牙齒的疼痛。

  心源性牙痛:以牙痛為首發症狀的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在臨床中並不少見,有時有明顯的多個牙痛(後牙痛),呈持續性,疼痛的放射部位常是左肩左臂、頸部和麵部,勞累後疼痛加重,休息後疼痛減輕。

  心理性牙痛:此類牙痛與牙體器質性疾病無關,即牙痛發作前,沒有明顯的牙齦炎或牙周炎,而是由於惱怒、憂傷、緊張等精神因素引起的,其特點是牙痛發作在情緒波動之後。多見於情緒敏感的中青年人,性格內向的女性多見。

  繼發性神經痛:又稱症狀性三叉神經痛。是由於顱內、外各種器質性疾病引起的三叉神經痛。出現類似於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在顏面部疼痛發作的表現或牙痛,但其疼痛程度較輕,疼痛發作的持續時間較長,或者呈持續性痛,陣發性加重。診斷方法:腦脊液檢查、X線顱底拍片、CT掃描、MRI、DSA乃至鼻咽部活組織檢查等。

  涎石病:涎石病是指發生在涎腺腺體及其導管中的鈣化性團塊而引起的一系列病變。男性多於女性,病程短者數天,長者數年甚至數十年。根據進食時下頜下腺腫脹伴發疼痛的特點,導管口溢膿以及雙手觸診可捫及導管內結石等,臨床可診斷為下頜下腺涎石併發下頜下腺炎。確診應做X線檢查和CT檢查。

  蝶顎神經痛:蝶顎神經痛又稱翼顎神經痛,翼管神經痛,Sluder綜合徵,1908年由Sluder首次發現並命名。是一種臨床比較少見的非典型性面神經痛,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表現複雜且不典型,診斷比較困難。

  面部肌筋膜疼痛:包括肌筋膜疼痛、肌炎、肌痙攣、不能分類的區域性肌痛以及肌纖維變形攣縮等,以肌筋疼痛為多見。肌筋膜疼痛又稱肌筋膜疼痛功能紊亂綜合徵,是指原發性咀嚼疼痛,以面部肌筋膜扳機點為主要特徵,並有肌壓痛、顳下頜關節運動受限等症狀。

  因此,“牙痛不是病”的說法應該改為“牙痛可能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