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何要中西醫結合
大家都很關心中西醫結合這個話題,中西醫能不能結合?客觀的說應該能夠部分結合。不過目前中西醫結合的現狀還不盡如人意,太過形式,形式過於內容,而且發展速度相當緩慢,難以出現非常令人滿意成績。造成這樣的局面,我覺得方法學和理論基礎研究不夠,這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反思中西醫結合所走過的點點滴滴。
19世紀中葉以後,西醫大量傳入中國,傳教士的到來,西醫書籍的翻譯、建立西醫學校、醫院、吸收留學生,西醫以排山倒海之勢擠壓中國的傳統醫學。
西醫的勢頭很猛,陣勢強大,幾乎獨霸了中央和地方的衛生大權,民國時期曾有取消中醫之說。當時以南京為首的中醫藥界請願震驚全國,北京四大名醫就是這時候產生的。中醫以其獨有神奇療效得以光明正大地保留下來,但時時面對灼灼逼人的迅猛發展的西醫。
1956年,毛澤東根據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是中國革命勝利這一法寶,就萌生創造中國新醫學的想法。他提出:“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這被認為是中西醫結合概念的原始出處。
此前的1950年,在新中國成立後召開的首屆全國衛生大會上,即將“團結中西醫”確立為衛生工作三大方針之一,為儲存和保護中醫制定了護身符。
1954年,毛澤東強調,“今後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西醫學習中醫,而不是中醫學西醫。”此種氛圍下,1955年,衛生部舉辦了第一期全國性的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下稱“西學中”班)。此後,全國有計劃地舉辦“西學中”班一直持續到1976年左右,各種脫產或不脫產的“西學中”班儼然成為一項醫學界熱衷的運動。不可否認這一時期產生了一批非常優秀中西醫結合專家。近年來國內中醫藥大學設立了中西醫結合專業,目的也是爭取更多的人做到中西醫結合,掌握中西醫治病的相關知識,可事實呢,絕大多數醫生變成了會簡單應用中藥和西藥的醫生,說什麼都懂點,可談到能否中西醫融合大家一臉茫然,很難做到真正中西醫知識融合,也不能中西醫結合。
解放初期也對純中醫進行西醫學習改造,進行中醫科學化,讓中醫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的理論,如解剖、生理、細菌、病理等;中醫醫生科學化,即對經考核合格准予執業的中醫,通過“進修”進行現代醫學的改造,使其變成“科學醫”。
結果如何,事與願違!多數中醫“直接以西醫替代”,中醫院領導是西醫,中醫發展方向被西醫左右;而且很多新畢業的中醫學院的學生日漸西化,很多醫院的中醫連個基本方劑都寫不完整,卻打著中醫學院畢業的幌子,其實基本不懂中醫;很多醫院中醫科室討論病例沒有中醫內容;有些醫院設立中醫科是為了等級評審,已經基本沒了中醫思維、中醫治療手段。從結果上看,中西醫結合就是中醫西醫化,西醫逐漸取代中醫。
面對強大的西醫,我們中醫是固步自封,還是與西醫結合是每個中醫人不可迴避的問題,我認為但從中醫發展歷史來看不僅要結合,而且要認真好好結合。中醫是根據戰國前的哲學思想形成的,在歷史的潮流中汲取當時的科學知識得以豐富完善,如同傷寒、溫病學說形成一樣,目前更應該認真汲取現代科學知識豐富完善自己,在繼承傳統醫學特色基礎上形成新的中醫學。中西醫結合應該是當代中醫學術思想的主流之一,我們中醫決不能固步自封,句句不離內經傷寒,要能將內經傷寒知識結合現代科學知識發揚光大。如此看來現代醫學的存在發展並不是傳統醫學滅絕之路,中西醫結合是中醫發展史的一個階段,是歷史前進的必然,誰都不能迴避。
2.中西醫真的結合了嗎?
中醫“精於窮理,而拙於格物”,西醫“專于格物,而短於窮理”。中醫側重找規律、巨集觀,西醫側重直觀、微觀,如何將巨集觀與微觀有機結合互補互用才是中西醫結合的出路。目前的結合多是簡單地結合,不是在理論和方法學上有機結合都不會產生真正的結合。
必需明確的是:中西醫結合
(1)並不簡單是中藥西藥簡單的羅列疊加:如張錫純等只是選用中西藥的優勢並用,還不能從理論上突破;
(2)並不簡單是的應用中藥的藥理知識指揮用藥,目前許多西學中者多用此方法用藥,少了中醫精華辨證論治;
(3)並不簡單是中醫進行實驗來驗證中醫科學性,如唐容川等,這在目前很昌興,但對臨床意義不大,大多數人為了報獎、晉升而為之,中醫讓現代醫學認同絕不是循證醫學資料和單純的病症結合,西醫強調的是還原論和可重複性,鍼灸被國外認同就是符合西醫的還原論和可重複性,鍼灸做到證病結合了嗎?鍼灸在國外也主要是解決疼痛而已,但它可具備重複性,告訴他治療牙痛選用合谷、頰車,他紮上後即使療效不如你好,但也能緩解部分牙痛患者,它就被認同,西方認同的是“可重複性”;疼痛是病嗎?還不是,它只是一個症狀。
那麼到底真正地高水平中西醫結合應該怎樣?我認為中西醫應該結合在正確方法學基礎上,理論上高度融合,能指導臨床或出現新的療法、新的思路,或出現1+1>2的療效。但必須強調,中西醫結合也只能是區域性融合互解,求同存異,兩個理論很難完全結合。中西醫結合的結果應該是挖掘了中醫理論、發展了中醫學術思想;同時為現代醫學理論提供新思維、臨床提供新方法、辨證用藥提高臨床療效等。
如此才能做到真真正正的中西醫結合,才能發展中醫學術,而且被現代醫學認同汲取營養等。
3.如何合理的中西醫結合研究腫瘤
(1)必須首先中西醫病名最大限度的互通
目前只是疾病的病名對應,也就是少數病症結合,雖然不盡善盡美,但此符合現代中醫發展的要求。下一步應該最大限度的中西醫病名互通,其重要性如同中英文互譯不言而喻。既往的中醫以症狀命名不能符合目前治療的要求,不能順應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方向。
比如我們搞了幾十年中西醫結合,我們抽血查的最多的是血象,血象裡第一個是白細胞 ,那白細胞是什麼,在我們之前沒有中醫對應的概念,我認為是衛陽,而且通過補衛陽可迅速升高白細胞,證明我們確定的對應概念是正確的,具體為什麼白細胞和衛陽是互通的,參考一下《黃金昶腫瘤專科二十年心得·骨髓抑制診治》5條理由。之前中醫衛陽和營陰並談,很少單獨談論從調理衛陽治療疾病的。
再如懸飲和胸水的對應:中醫沒有胸水的概念,是因為中醫沒有影像學,但中醫有懸飲,懸飲的症狀與胸水相似,兩者可以對應。中醫的飲邪多為陽虛而致,要溫陽利水,所以治療胸水既有溫陽作用的西藥白細胞介素-2,還有溫陽抗癌的外用膏和溫針療法,臨床皆取得明顯療效。可見由於胸水和懸飲的對應關係,即能明確白細胞介素-2治療胸水較好原因,也為中醫治療胸水提供思路。
中西醫病名最大限度的互通可為科研工作提供極大方便;而且也為篩選西醫有效治療手段提供依據、為探討中醫治療現代疾病提供思路等。
(2)必須最大限度的掌握中西醫理論知識
要想做到中西醫結合必須最大限度的掌握中西醫理論知識,仔細分析其異同,才有可能做到中西醫融合,提出新理論、新觀點,產生1+1>2的療效。下面介紹我看問題產生新觀點的切入點供大家參考:
先看升白:如上所說,白細胞對應於中醫的衛陽,西醫的升白靠打升白針,療效短暫,且有促進腫瘤轉移的可能。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從衛陽的角度來升白呢?衛陽出於下焦,靠脾胃中州的斡旋佈散全身,由此我想到了艾灸關元、中脘、神闕、足三裡來達到升白的目的,果不其然,往往3天后白細胞升至正常。
再看如何將粒細胞調到外周血中:中醫大夫都說用中藥或中醫方法能升白,可大家能將粒細胞從骨髓調到外周嗎?我想大家可能想都沒想過。我們常說的西醫升白針就是將粒細胞從骨髓調到外周,那麼我們中醫是否有辦法將粒細胞調出?“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這是我們黃家軍團隊的口號,我們認為白細胞是具有重要防衛功能的,它可以分為顆粒細胞和無顆粒細胞。其中粒細胞在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無顆粒細胞主要起特異性免疫作用。將粒細胞外調,無非調動人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強全身的免疫力。如果我們人為地在患者身上儘可能大面積地創造異物,是不是就可以調動粒細胞來吞噬異物呢。我們選擇了在人體循行最廣的太陽膀胱經上刮痧,第二天查患者的血象,結果超過90%的患者粒細胞都得到了提高,最高者超過120%。這既能提高免疫功能,又能很好將粒細胞調到外周的簡單實用刮痧療法不能不說是中西醫結合的典範。
區域性靶向免疫抑瘤說:西醫最早提出用生物療法,全身免疫,先在日本流行,生命很短;傳到臺灣,也未見起色;傳到中國內地卻進行得如火如荼......。腫瘤是異物,首先釋放PDL-1,使T細胞程式性死亡,不被周圍的免疫細胞識別。如何讓免疫系統去識別它,攻擊它,進而消滅它,這就涉及區域性免疫的概念。區域性免疫,中醫能做到嗎?當然可以。這就是腫瘤區域性針刺,針刺人為地創造了異物,極大地激發區域性免疫功能,免疫細胞就會去圍攻消滅腫瘤,這就是我提出“區域性靶向免疫抑瘤說”最初思維。
假如我們不懂西醫、對中醫的概念不是很清楚,絕不可能提出這些確鑿有效新理論、新方法。
中醫人要靜下心來讀經典,文言文艱澀難懂絕不是我們不接受的理由;古人寫文章往往不直接敘述清楚,往往只提出一個事物的兩頭,即是什麼和怎麼做,中間的理沒有提出來,讀經典,就要把其中的“道”給讀出來,才能融會貫通。
(3)必須注重方法學的認識研究
“理念決定方法,方法決定結果”,這是不變的真理,要想真正中西醫結合也必須從方法學下功夫。
①從中醫的巨集觀和西醫的微觀結合著手,是強強聯合
扭傷後腫痛:西醫先冷敷,後熱敷,冷敷使之血管收縮,滲出液減少,腫痛就會減輕,熱敷讓瘀的部位疏通;但是先冷敷後熱敷一般會產生後遺症,就是民間所說的風溼痛,西醫根據的是扭傷後病理形態從血管收縮舒張來治療的,是微觀認識。中醫呢,我直接用艾灸,先溫通其所堵,既能消腫,又可避免後遺症,中醫看的是扭傷的外在表現而採取的療法,中醫看不見內在的血管形態,認為“血不利則為水”,水腫是由瘀血造成的,治療用艾條溫通血脈自然水腫消失,這是巨集觀認識。要是在比賽場西醫的處理方法能迅速減輕痛苦恢復比賽,但其它情況下用直接艾灸就可以了,不會留下後遺症。如若冷敷和艾灸結合,艾灸的力度遠大於熱敷,也不會留下後遺症,這是強強聯合的應用。
靶向藥物治療的西醫靶點和中醫巨集觀辨證:西醫往往根據腫瘤基因檢測結果選用靶向藥物,即使檢測結果完全符合有效率也就是70%-80%,那麼除基因之外還有因素影響藥物療效,到底是哪些基因因素影響藥物療效目前尚不清楚,這是現代醫學的微觀認識。我們曾對易瑞沙、特羅凱等藥物中醫辨證和部位辨證進行巨集觀認識,認為特羅凱、易瑞沙適應症是辨證偏寒溼的肺腺癌患者,病灶偏外周,而且多合併胸水、心包積液等。基因突變跟腫瘤所在部位有關係嗎?我曾經讓學生田楨整理肺癌所在部位與靶向藥物有效性的關係,發現它們之間有較密切的聯絡。好了,如能將靶向藥物適應症中醫辨證,臨床上即使未查EGFR,我們也可以根據腫瘤長在什麼地方、中醫辨證是什麼,就能有效地選取靶向藥。如能把中醫辨證和靶點檢測結合起來,靶向藥物有效率會有很大提高,這也是強強聯合的範例。
②必須注重互補性
Ⅰ.把中醫的多靶點和西醫的單靶點結合:中醫的多靶點包括一個藥物多靶點和藥物聯合的多靶點,一個藥物可有多重功效,一種方法也有多個作用,這恰恰是中醫的優勢。西醫則多是單靶點。如能把兩者有效結合,則可以互補不足。
Ⅱ.優勢互補:中西醫各有各自的優勢,利用各自的優勢互幫互助,療效自然提高。如我提出“腫瘤是區域性內環境改變後,區域內的自體細胞變異增殖而不受周圍免疫細胞識別抑制的異生物”,這裡麵包括三方面含義,一是西醫的土壤學說也即“內環境”,一是區域性免疫,一是腫瘤,這個概念把腫瘤的形成原因完整的表達出來了。針對這三個方面,西醫上強於抗癌,目前西醫幾乎所有的治療主要針對異生物—“腫瘤”,這是現代醫學的強項,但抗癌不能很好的解決腫瘤的復發轉移。而中藥對於改善內環境,改變土壤有優勢;針刺對提高區域性免疫功能有優勢,內環境和區域性免疫是腫瘤復發轉移最重要因素,這是中醫的強項。如能將中醫改變內環境、針刺提高區域性免疫功能、西醫抑瘤有機結合起來,達到強強聯合,無疑很好地解決腫瘤生長復發轉移所有難題。
4.腫瘤中西醫結合思路與實踐
下面介紹我們中西醫結合的幾個角度,供大家參考,權當拋磚引玉。
(1)充分利用穴位解剖用針
我們要好好的利用穴位解剖來指導用針,這是我們用針的基礎。雖然經絡的實質仍然是個謎,但是從穴位的解剖出發,可以幫助我們多角度地思考穴位的作用,以及指導針刺並瞭解針刺禁忌。大家可以參考嚴振國教授的《穴位解剖學》等書籍。舉幾個例子,大家感性認識一下。
①巧妙利用穴位與周圍器官的關係:比如常見的咽炎,大家都知道咽炎時可見咽後壁濾泡形成,毛細血管紊亂,區域性水腫,針對咽炎中醫對採用針刺天突穴,而我們認為治療咽炎就要刺激區域性,改善咽後壁水腫,為此我們根據穴位解剖,天榮穴、廉泉穴正位於咽喉附近,針刺天榮穴向咽後壁進針直接作用於區域性,再配合廉泉向咽後壁進針也刺激區域性治療咽炎,效如桴鼓;推而廣之,咽部附近的疾患,如放療後咽喉腫痛口乾、扁桃體腫瘤等,皆可取穴於天榮、廉泉穴。
古人對天突穴進針有諸多禁忌,不敢進針,即使進針也就是淺刺,怕出生命危險。事實有那麼可怕嗎?通過穴位解剖,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手法,針扎得再深也不會出問題。而且即使紮在血管上也不會大量出血,而且針扎到血管會有波動感,避開就是了。這是我們充分利用穴位解剖學獲得的智慧。
②.巧妙利用解剖部位針刺:“胃四周圍刺秒殺食慾減退”,我們曾經治療一位食慾不振的肺癌患者,把平時很管用的方法都用盡了,患者還是不願進食。怎麼辦呢?胃不動了,怎麼樣讓它動起來?那就沿著胃的周圍芒針圍刺,進針後胃像長了眼睛要避開新進來的芒針,躲避就要蠕動,胃一蠕動就要排空會出現飢餓,食慾就有了。我讓學生在患者胃四周圍刺,不到1分鐘,患者就索要食物,效果之快,我們形容之為“秒殺”。
③巧用背俞穴與其附近的神經關係治療相關臟腑疾病:膀胱經背俞穴對應臟腑對應用背腧穴提供了極大方便。現代研究證實背俞穴位置鄰近脊神經根部,發出脊神經的各個脊節,發出的神經支配胸腹腔內臟的交感、副交感神經,和一定部位的軀幹神經。刺激背俞穴,就能夠通過神經傳導治療相應臟腑或體表的疾患。臨床上我們用刺血拔罐、火針治療相關疾病如哮喘、冠心病、腸梗阻、便祕、胃癱等,效果顯著。一個結腸癌肺轉移患者,胸部CT上整個肺幾乎都已經見不到透亮的地方了,我們形容之“大白肺”,患者喘憋,終日不能平臥,有時甚至有瀕死感,學生薑欣在其背上肺俞、定喘等穴刮痧、刺血拔罐,喘憋迎刃而解,患者得以順利出院,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學生趙偉鵬給一個腸梗阻的病人在相應背俞穴上刺血拔罐,不到2分鐘,患者排氣,速度之快,學生及患者皆始料不及。
(2)用病理生理指導中醫辨證
我們學院畢業的學生都學過病理生理,大家可能想不到我們可以巧妙地利用病理生理指導中醫辨證。
①利用血管壁斑塊形成與脂類沉積有關,以化痰通絡抑制血管形成:學過心血管病理生理的人都知道血管壁斑塊形成與脂類沉積血管壁、損傷血管內皮有關,可誰能想到可通過化痰通絡來抑制血管形成。我們喜歡應用十棗湯治療與痰濁有關腫瘤,應用一段時間後,超聲發現部分患者腫瘤沒有縮小但腫瘤內血流消失了,這恰恰為抑制血管生成研發提供了思路。抑制血管生成不必只盯著血管,可以從抑制斑塊形成著手,中醫所說的化痰濁通絡脈法就能抑制血管生成。同時也說明了痰瘀互存是重要腫瘤病機。
②子宮內膜增厚的週期性變化和子宮內膜癌的瘀血
子宮內膜會隨著月經發生週期性變化,子宮內膜什麼時候最厚,就是月經之前瘀血較重的時候,月經一來瘀血得去子宮內膜就變薄了。由此可見,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增厚)存在血瘀。臨床上,三苯氧胺容易導致子宮內膜癌。什麼情況什麼因素會往下走導致子宮內膜癌?寒涼趨於下,凝於胞宮,則成血瘀。所以可以推出,三苯氧胺是涼藥,子宮內膜癌是寒凝血瘀。《內經》所說“石瘕”“寒凝胞宮,狀如懷子”,2000多年前先賢的理論印證了我們現在的推測是正確的。
(3)用病理形態來中醫辨證
小細胞肺癌、鱗癌都有痰的因素。從病理形態來看,小細胞肺癌是顆粒狀密集的,鱗癌是條索狀散在的多見,比照於自然界,偏於寒涼的喜歡抱團聚集,偏於熱則分散排列,那麼可以說,鱗癌火重於痰,小細胞癌痰火併重。胰腺癌形成的結節是凸起於胰腺表面的,類比於生活中的硬疙瘩,說明胰腺癌肯定外寒重,同時還有內熱挾痰瘀。
(4)據影像學腫瘤的位置幫助中醫辨證
先看肺癌,肺癌靠肺門的不管小細胞癌還是鱗癌,均與吸菸有關係,故偏火;位於外周的偏寒。肺內散在的結節跟情志有關係,我是怎麼分析推測到的呢?大家看一下甲狀腺癌肺轉移的CT片,是散在的棉絮樣的團塊,我據此推出,肺內病灶散在的患者多與情志有關,臨床印證了我的觀點,這類患者脾氣可不小,很有性格的,具有肝風的特點。推而廣之,帶狀皰疹,狀如串珠,發展迅速,具有風的特點;刺激性咳嗽,陣發性,也具備風的特點,用黛蛤散。
再看腹壁轉移腫瘤:那些腫瘤容易腹壁轉移?卵巢癌多見,還有膽管癌。腹壁轉移腫瘤有些類似急性腹膜炎的表現,以治療急性腹膜炎的思路,用大陷胸湯治療腹膜轉移癌,效果顯著,可以推測腹膜轉移癌偏痰火。還可以推測容易造成腹膜轉移的腫瘤也多含有痰火,事實上卵巢癌、膽管癌多有痰火因素。
(5)部位、病理與陰陽的關係
這裡的部位區別於影像學,是指肉眼能看到的部位。中醫認為“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上為陽,下為陰”,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與外界相通的、近體表、頭頸、胸腔的腫瘤屬火熱的多,病理以鱗癌、小細胞癌的多見;與之相對應,位置偏裡、偏下、腹盆腔的腫瘤多屬寒,腺癌、粘液性的、漿液性的腫瘤偏多。以消化道腫瘤為例,口腔、咽喉、食管的腫瘤往往都是鱗癌,而賁門以下直至乙狀結腸就變成腺癌,肛管部位腫瘤就又變成鱗癌了。子宮內膜腺癌多見,子宮頸與外界相通又變鱗癌了。
有的部位跟病理沒有一定關係,但是我還是根據中醫理論把它分類。例如我人為地把胰腺癌分為胰頭癌與胰體尾癌,胰頭癌容易出現陽黃性質偏熱,胰體尾癌多包繞大血管疼痛性質偏寒。我一直對現代醫學對於肺癌的分類不滿意,把肺癌分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腺癌與鱗癌歸於非小細胞一類,這是不科學的。個人認為,正確的分類,要不三者都分開,要不把鱗癌與小細胞癌歸於一類。
全身各部位腫瘤與病理演變規律參見《黃金昶中醫腫瘤辨治十講》一書。
(6)根據副反應給化療藥和靶向藥分類來提高療效
對此,我在本書和《黃金昶中醫腫瘤辨治十講》一書中有詳細論述,在此不再闡述。
(7) 根據藥物副反應來辨證指導用藥
臨床上用大量白細胞介素-2(IL-2)時會出現發熱,但藥物屬性究竟是寒還是熱不好確定,因為發熱的病機可寒可熱。後來靜脈大劑量給予IL-2,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現了面板潮紅,這時候可以肯定它是熱藥。而胸水,正如內經所言“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由此想到往胸腔裡注射IL-2治療胸水,效果果然優於其他藥物。
(8) 中西醫概念匯通探尋治療方法
本文前面已有論述。
(9) 臨床表現與中醫概念的對應來尋找治療思路
器官外淋巴瘤及其它腫瘤對應經絡病變:淋巴瘤長在臟器上的少,長在器官外的多,器官外的對應於中醫的經絡,器官外淋巴瘤對應經絡腫瘤。經絡中瘤體也具備虛、痰瘀毒的特點,哪些藥物可以補經絡的陰陽氣血之虛;哪些藥物可去經絡的痰瘀,哪些藥物可去經絡的癌毒,如這些清楚了,我們可以很好地治療經絡中的淋巴瘤,還可以治療經絡中的其它惡性腫瘤,大家別光盯著臟腑癌瘤而忽略經絡癌瘤,其實經絡癌瘤也不少,你們回去搜搜治療經絡病變的相關藥物,等有機會我再和你們談談。
神經腫瘤也具備神經病變特點:虛風、痰、瘀與陽虛。神經的疾病,症狀多見顫抖,具備了虛風的特點;還見麻、木,與痰瘀有關;神經就像電線裡的導絲,是純陽之物,神經出現病變,存在陽虛的一面。
紅細胞、血小板沒有對應的中醫概念,這也難不住我們,我們可從紅細胞、血小板的功能去探尋中醫治療思路:紅細胞是西醫的概念,其低於正常值時就是貧血,貧血並不完全對應中醫的血虛,要是拿貧血對應中醫血虛來治療效果不理想。紅細胞為脈內的營陰,攜帶氧氣,壽命長,不難想到營陰緣自脾胃、肺臟交換氧氣、陰者難以速成與脾腎之陰有關,所以我常用自擬的金匱統元方補腎健脾益肺升高紅細胞,該方升血色素效果相當快、相當好。血小板容易聚集,具有凝血功能,從中醫理論講與凝血相關的臟腑包括肝和脾,肝藏血,脾統血,故可調節肝脾以升血小板,調理肝脾可在後背選擇肝俞、脾俞、膈俞等刺血拔罐,也可中藥裡選擇養血、補氣、涼血之品,補氣血以調肝脾,涼血以預防出血。
(10)中醫理論解釋西醫之惑、為西醫助力
解釋伊立替康用藥劑量區別:伊立替康在小細胞肺癌裡劑量偏小,而卵巢腸道腫瘤劑量偏大,為什麼會這樣?輝瑞公司說是循證的結果,西醫無法說清楚。我的解釋是,伊立替康是熱藥燥藥,熱與燥均能去溼。溼性趨下,越往下溼邪越重,需要去溼的伊立替康相應地劑量也就越大。
痰稀的咳嗽:西醫治療咳嗽,要麼強力止咳,要麼促進纖毛擺動排痰,但是不去根。中醫講,脾胃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用治脾胃之法,簡單的兩味藥,姜和棗煮水喝,既治脾,也治胃,是治本之法,雖不治痰但咳嗽稀痰自然消失。這為西醫根治痰咳提供思路。
通便問題:西醫也認識到通過促進腸動力來排便,但對應的藥物西沙比利因為出現了問題而停用。中醫怎麼辦呢?用生白朮,促進腸蠕動,大便自然易解。
要加強帕米磷酸二鈉減少臟器轉移的再認識:我在《黃金昶中醫腫瘤辨治十講》一書中說帕米磷酸二鈉是涼藥,是活血藥,為什麼?骨轉移患者出現骨頭疼痛,用解熱鎮痛藥有效,嗎啡類反而效果不好,因為前者偏涼,後者偏熱。乳腺癌屬熱性癌症,骨轉移以溶骨性破壞常見;肺癌病理多樣,有熱性的鱗癌、小細胞癌,也有寒性的腺癌,其骨轉移既可見溶骨性破壞,也可見成骨性破壞。所以,帕米磷酸二鈉治療乳腺癌骨轉移有效率最高,肺癌骨轉移次之。既然帕米磷酸二鈉清熱活血,我由此推出它能減少臟器轉移機會,現代醫學也證實了這個觀點,巧妙將帕米磷酸二鈉結合化療皆有可能提高與瘀血密切相關的腫瘤(如食管癌、胃癌、婦科腫瘤等)化療療效。
(11)展開想象空間,把中西醫匯通
大家可能認為這句話是空的,其實不然,有時發現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問題其實是有密切聯絡的,這需要其間架一個橋樑來連線,這個橋樑的建立需要很多中西醫相關知識。如刮痧療法將粒細胞調到外周;重建腫瘤區域靶向免疫治療學說的提出等等,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如維生素C降轉氨酶與治肝之法:現在治肝,多執著於“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如實說,單純補脾來治肝效果不理想。殊不知,原文還有:“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我治肝膽病,用酸類藥多,如烏梅、白芍、山萸肉為多,治療肝病效果滿意。有一次,我們一個病人轉氨酶很高,請感染科會診,會診意見就是100毫升生理鹽水中加3克維生素C,用後轉氨酶就降下來了,維生素C很酸,這正符合中醫以酸治肝的道理。現在用五味子的提取物聯苯雙酯治療轉氨酶升高,取效很快,也正是利用了五味子的酸味。“夫肝之病,補用酸”這才是治肝之法。
對惡性積液的思考:腦積液和腹水兩者有相似之處,都是器官與組織泡在水中,這不同於胸腔積液及心包積液是孤立的水。我想,如果胸腔的水跑到腹腔,形成的積液還是瀰漫的腹水嗎?應該不是,應該是肝周積液、脾周積液等孤立的水。為什麼會這樣?從來沒有人提過這個問題。同為積液,不同的存在方式必然提示病邪的不同。孤立的水和瀰漫的水怎樣思考?我認為,孤立的水,乃飲邪,是陽氣不化所致;瀰漫的水,為溼邪,是脾溼不運所成,治療方法當然有異。
此外我在對宮頸癌、卵巢癌、腦瘤等的治療思路中融合了許多中西醫知識。腫瘤是一個複雜多病因形成的,可不是內科常見病治療那麼簡單,對各種腫瘤的治療要縝密全面思考,大膽用藥,如此才有好的療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