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肝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全球範圍內肝癌死亡率列第五位,而我國原發性肝癌死亡率波動在20~24/10萬之間,已成為農村第一位死因,城市第二位死因。全世界每年新發病例的40%以上發生在我國,主要分佈於東南沿海地區。本病起病隱匿,初次診斷時多已屬晚期,自然病程約為24個月,中晚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僅約6個月。
原發性肝癌可歸屬於中醫學“肝積”、“症瘕”、“積聚”、“臌脹”、“痞氣”、“癖黃”等範疇,中西醫結合治療在肝癌防治中佔有重要地位。
以往中醫多采用清熱解毒、活血祛瘀類藥物治療肝癌,但療效不明顯;而根據脾胃理論認識肝癌的病機,並採用健脾理氣法治療肝癌,則取得了一定療效。
肝癌的常見症狀及其發生頻率依次為肝區疼痛、上腹腫塊、上腹脹、乏力、納差、噁心嘔吐及發熱、腹瀉等,上述症狀均與脾胃關係十分密切。根據“脾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及“脾病,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動氣築築然,堅牢如有積而硬,若是痛也,甚則亦大痛,有是則脾虛病也”,說明脾病可以有上腹痛和腫塊的表現。至於發熱,《脾胃論》亦有言曰:“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也與脾胃相關。以上說明,從中醫學理論來看,肝癌的中醫病機與脾胃的病理變化密切相關。
既然肝癌的常見症狀與脾胃有關,基本治療應當以健脾理氣為原則。在治療原發性肝癌的內容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1、中醫藥與手術治療的結合
術前治療以調整陰陽氣血、臟腑功能為主,健脾益氣、補氣養血、滋補肝腎為基本治法,用藥如八珍湯、保元湯、六味地黃丸等。通過此類藥物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根治術後常根據具體症狀如低熱、盜汗、食慾減退等酌情選用八珍湯、六味地黃丸等辨證加減,促進機體恢復;姑息術後常表現為正氣耗傷,邪氣仍熾,應在顧護正氣的基礎上注意扶正祛邪,酌情選用抗癌中草藥。
2、中醫藥與放療的結合
肝癌對射線中度敏感,若早期行根治性放療,可獲長期生存。術後輔助放療可減少區域性復發,提高長期生存率。對晚期肝癌行姑息性放療,可減輕區域性症狀,與中醫藥配合進行效果更佳。
中醫藥與放療的結合益處體現在區域性增敏,提高放療效果,預防和環節放療相關不良反應,防止後遺症發生。更為重要的是鞏固放療療效,減少復發和轉移,提高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如針對放療所致頭暈、乏力、白細胞減少者,益氣養血、滋補肝腎、益精填髓最為合適;胃腸道功能失調如噁心嘔吐、腸鳴腹瀉等,宜和胃降逆止嘔,健脾理氣止瀉;出現放射性轉氨酶升高者宜予以健脾利溼,清熱解毒治療。在辨證組方時,儘量選用既符合證型,又兼有抗腫瘤治療作用的藥物。
3、中醫藥與肝動脈區域性化療的結合
肝癌對大多數化療藥物不敏感,全身化療已極少採用,目前多采用介入栓塞化療(TACE)。幾乎所有患者在化療後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尤以介入栓塞後產生的“栓塞後綜合症”為著,中醫藥對預防和治療化療後的不良反應有較好的效果。
化療後所致骨髓抑制頗為常見,中醫主張以“腎主骨生髓”立法,積極採用補益肝腎藥進行調理,方如左歸丸、六味地黃丸等;血小板減少、自發性出血者,從氣不攝血論治,予以歸脾湯益氣健脾攝血;消化道反應較重者,常予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嘔治療。健脾理氣中藥聯合TACE治療肝癌,療效確切,患者大多耐受良好,介入後不良反應可大幅度減輕。
4、中醫藥與生物療法的結合
肝癌的生物和免疫治療在臨床上亦反覆應用,中草藥能通過增強或抑制免疫反應進而調節機體免疫機能,達到抑制腫瘤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扶正”即調整機體免疫機能,“祛邪”即儘可能地殺滅癌細胞。
健脾理氣中藥與生物或免疫治療聯合應用,能使脾細胞數量及細胞增殖和殺傷功能及白細胞介素2受體表達升高,TH比例明顯上升,進而改善全身免疫機能。
綜上,健脾理氣中藥在原發性肝癌的綜合治療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無論是單獨抑制腫瘤,還是與各種現代醫學手段進行聯合治療,均明顯優於單一治療。健脾理氣中藥與肝癌靶向治療聯合用藥的療效,有待後續臨床實踐的檢驗。
中晚期胰腺癌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胰腺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致死性癌腫。在美國,2007年胰腺癌死亡率佔所有惡性腫瘤的第4位。近20年來,胰腺癌的發病率在我國大、中城市呈大幅度增長,上海、天津等高發區在20年裡增長了4倍,年發病率約9/10萬,上海市胰腺癌在男性腫瘤發病率中居第8位,女性居第10位。由於胰腺癌起病隱匿,臨床表現多無特異性,病情進展迅速,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或有遠處轉移,5年生存率不到4%,整體療效悲觀。非手術治療是胰腺癌最主要的治療手段。
胰腺癌屬於中醫的“伏樑”、“積聚”、“黃疸”等範疇。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有厭食及體重減輕,腹痛為胰體尾癌最早出現的症狀,胰頭癌出現黃疸較早。晚期可出現腹部腫塊,發熱,消瘦等症狀。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由於氣機不暢,溼濁內生,溼熱邪毒,積聚而成。
發病機理有:
1.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氣鬱化熱,熱毒內聚,日久形成腫塊。
2.脾虛生溼,溼毒內蓄,遷延日久,溼鬱化熱,溼熱毒邪互結成瘤。
溼毒、熱毒及溼熱毒邪互結是胰腺癌中醫病機的關鍵。胰腺癌的中醫治療應以“清熱”、“化溼”、“解毒”為原則。根據該原則制定的中藥複方,可穩定瘤灶,延長生存期,提高遠期生存率。
中晚期胰腺癌(包括區域性晚期和轉移性胰腺癌)患者失去手術機會,以姑息治療為主,主要治療手段有放療、化療、介入治療、聚焦超聲熱療及中醫藥治療等。
1、 中醫藥與放射治療的結合
胰腺癌對放射線中度敏感,根治術後的輔助放療可減少術後復發,針對中晚期胰腺癌採用放射治療可控制區域性病灶,提高遠期生存獲益。可與化療聯合。照射的靶區根據CT或術中標記,包括原發腫瘤和區域性淋巴結。優先考慮三維適形放療,劑量40-50Gy(1.8-2Gy/d)。放療期間可配合服用清熱利溼及解毒消腫的中藥,以提高療效,減輕放射治療導致的區域性組織水腫及放射性炎症反應。
2、 中醫藥與全身化療的結合
全身化療是中晚期胰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化療前須向患者解釋治療目的,接受化療的患者須密切隨訪,包括體檢、腹部、胸部影像學檢查及血清CA19-9的定期檢測。
適應症:根治性手術切除後輔助化療;胰腺癌伴轉移;區域性晚期無法切除胰腺癌、手術或其他治療後復發轉移。新輔助化療的作用尚未有定論。
區域性晚期胰腺癌:同期放化療(5-FU+放療/吉西他濱+放療)和(或)超聲聚焦刀治療為標準方案;同期放化療結束後病情未進展可以吉西他濱化療作為延續方案繼續應用,對於無法行放療和(或)超聲聚焦刀治療者可以吉西他濱化療作為替代方案,共化療4-6週期。
轉移性胰腺癌一線標準化療:吉西他濱1000 mg/m2,30分鐘滴注,每週1次,連續3周,28天為1週期,4-6週期;伴有肝轉移者可包含肝動脈化療;有胰腺原發病灶者,如一般狀況好,化療同期予以胰腺的姑息性區域性治療(超聲聚焦刀和(或)放療)。
吉西他濱可用固定劑量速率(1000 mg/m2/分鐘)法代替30分鐘滴注法。
中醫藥與化療可同步進行,治療需進行辨證分型:
1. 溼毒型
治法 燥溼健脾。
方藥 二陳湯。
2.熱毒型
治法 清熱解毒。
方藥 清胰化積方。
3.溼熱毒型
治法 清熱利溼解毒。
方藥 茵陳蒿湯。
中醫藥治療亦可根據化療後機體狀況進行調整。如化療後出現氣血虧虛者,酌情予以益氣養血;消化道反應較重者,予以健脾和胃;血小板明顯下降者,予以益氣攝血及對症治療。
3、 中醫藥與介入治療的結合
介入治療適應症:發現時伴有肝轉移的胰腺癌;胰腺癌手術或其他治療後出現肝轉移;無法切除胰腺癌全身化療失敗者。
有胰腺原發病灶者,如一般狀況好,動脈化療後予以胰腺的姑息性區域性治療(放療和(或)超聲聚焦刀等)。肝轉移灶富血供者同時適當予以肝動脈(或肝轉移灶供血動脈)超液化碘油栓塞治療,用量根據腫瘤大小、血管直徑及患者耐受程度而定,聯合化療者可將化療藥物與碘油混合為乳劑進行栓塞。
全身化療聯合介入治療,療效顯著優於單一介入或單一全身化療,故應推崇聯合治療。
中醫藥與介入治療聯合應用,主要用於防治“栓塞後綜合症”,介入前後均可服用清熱利溼解毒為主的中藥方(清胰化積方),並酌情隨症加減。
4、 中醫藥與聚焦超聲熱療的結合
高強度聚焦超聲刀可通過破壞胰腺後方的腹腔叢分支並同時對肝臟轉移灶進行治療,因此可用其控制胰腺癌疼痛,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中醫藥與聚焦超聲熱療聯合應用,可最大限度地減輕聚焦超聲對機體進行物理燒灼所致的熱損傷,中藥可內服外用兼施,以清熱解毒為主,養陰益氣為輔,並靈活加減運用。
中晚期胰腺癌屬高度難治惡性腫瘤,患者無法接受手術治療,因此生存期短,預後極差,目前主張多學科綜合治療。中醫藥聯合放療、介入、聚焦超聲熱療和全身化療,可充分彌補各項治療手段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減輕其不良反應,達到更好的協同作用,對於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具有肯定的療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