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手活動軟弱無力是脊髓性肌萎縮的症狀之一。該症起病隱匿,好發於中年男性。表現為雙手活動軟弱無力,手的內在肌萎縮,可有爪形手、猿手畸形。
Ⅰ~Ⅲ型屬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是嬰兒期最常見的致死性遺傳病。第Ⅳ型為常染色體隱性、顯性和X連鎖隱性等不同遺傳方式。SMA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一直是神經病學研究中的一個難題。近幾年來在SMA基因定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1995年,不同研究小組分別報道了3個SMA候選基因。法國Lefebvre等在5q13.1區域發現了運動神經元生存(survivalmotorneuron,SMN)基因,全長約20kb,含8個外顯子,其轉錄產物約1.7kb,編碼294個氨基酸,功能未知。在一條染色體上該基因具有兩個拷貝,二者間有5個鹼基的差別,在端粒側稱SMNt,著絲粒側稱SMNc。研究表明,SMNt第7、8號外顯子在98.6%SMA患者中純合缺失或截斷,另1.4%患者有小缺失或點突變,這強烈支援SMN是SMA重要的決定基因。隨後Roy等在5q13區域另克隆到神經細胞凋亡抑制蛋白(neuronalapoptosisinhibitoryprotein,NAIP)基因,有16個外顯子,全長70kb,編碼1232個氨基酸。45%SMA-Ⅰ型和18%SMAⅡ、Ⅲ型患者存在NAIP基因第5、6號外顯子缺失,而2%的正常對照亦缺失5、6號外顯子,提示NAIP基因亦與SMA協發病相關。至於成年型SMA,僅部分發現有SMN基因的缺失,提示與兒童型SMA有相似的基因改變,但大部分患者的基因定位尚未確定,發病機制未明。病理變化主要位於脊髓前角,其運動細胞明顯減少,呈退行性變,殘留的神經細胞呈固縮、核溶解,脊髓前根軸突變細,軸突外周細胞腫脹。腦幹運動神經核變性,以面神經、迷走神經、舌下神經多見。肌肉病理檢查見下述輔助檢查部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