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性昏迷:部分病人在冬季即感到神志模糊,當暴露於寒冷時,可誘發昏迷,或使已發生的昏迷更加延長。此類危象常發生於冬季,起病緩慢,逐漸進入昏迷,體溫很低,用普通體溫計測溫不升,須用實驗室所用溫度計測量肛溫,才知其低溫程度,可低達近30℃。
低溫性昏迷的相關檢查:
垂體的影像學:常規的顱骨後前位和側位X線片可確定蝶鞍的輪廓。在此膠片上可鑑別的異常包括蝶鞍部位的擴大、侵蝕和鈣化。為了進一步確定垂體內和蝶鞍上部的病變,CT掃描或磁共振(MRI)是必需的。蝶鞍擴大而懷疑為動脈瘤或血管畸形時,可常規應用血管造影術;後者亦偶需用於垂體或下丘腦有大腫瘤的患者。蝶鞍內的病變,常可藉助於靜脈造影劑,通過直接冠狀位CT掃描加以顯示。應用釓(一種順磁共振造影劑)的高解析度MRI掃描,可提供可比的、在某些情況下較優越的資料,且能避免較多的射線照射。軸位CT影象可很好地顯示蝶鞍上區;通過MRI掃描而獲得視交叉的解剖細節,已使之成為顯示蝶鞍上垂體腫瘤的首選方法。全腦造影術和甲泛影醯胺(metrizamide)腦池造影術在很大程度上已為較新型的CT和磁共振所取代。蝶鞍斷層照相術已不受推崇,因為它具有較高的假陰性和假陽性,且眼球晶狀體被暴露於過量的射線中。在蝶骨手術前,為了瞭解骨的解剖結構,額狀位斷層照相術是必需的。
對於垂體的微小腺瘤,應用常規影像學檢查,可依據鞍底的灶性侵蝕或空泡改變而擬診,但這些發現亦存在於正常人群中。較大的微小腺瘤,當採用額狀投射切面時,可產生鞍底“傾斜”,且於側面觀可產生雙底印象。不管怎樣,大多數微小腺瘤既不影響蝶鞍的容積,又不產生特定的影像學徵象,故為了顯像,需要高解析度的CT或磁共振。
常規的放射檢查,常見到垂體大腺瘤引起的蝶鞍擴大,伴或不伴有骨質侵蝕;然而,擴大的蝶鞍並不足以診斷垂體腺瘤。大腺瘤的CT掃描可顯示出蝶鞍擴大,應用造影劑後可見蝶鞍中腫瘤或其囊增強的塊狀影,以及蝶鞍上池的消失。
CT掃描時,腦膜瘤可產生動脈瘤的影像,因兩者都呈密度均勻增強之故,為了排除動脈瘤和描述營養血管,需採用血管造影術。MRI時,腦膜瘤的T1和T2加強影像均與腦組織有同樣的強度,但腫塊效應常可使病變被發現。當這種形式可能被承認有腦膜瘤和動脈瘤的區別時,血管造影術是具有診斷意義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