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雙心病”?
即冠心病合併心理疾病。其實,冠心病本來也是一種心身疾病,其發生發展與焦慮及抑鬱有密切關係。循證醫學已經證實了在冠心病的各種型別合併焦慮、抑鬱的確是其預後的獨立危險因子。隨著社會的發展,冠心病人群中合併心理疾患越來越多。
怎麼就患了“雙心病”?
由於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和生活節奏加快導致心理壓力增加,造成了日益增多的精神心理疾病。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結果顯示,到2020年心理疾病將成為繼心血管病之後第二大常見疾病。心血管病與心理應激及心理負擔過重導致心理疾患密切相關,兩者互為始動因素、互為因果、互相影響,危害健康。
抑鬱和焦慮促進冠心病和高血壓的發生與發展。抑鬱患者往往有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功能調節異常、交感神經系統亢進,副交感神經系統活性的降低,血兒茶酚胺水平升高,導致血管收縮、血小板活化、心率增快,對心血管系統不利。
抑鬱和焦慮還增加心血管病患者死亡風險,影響患者的預後。主要機制為血小板活性增加、心率變異性降低、植物神經張力改變、對醫囑的依從性降低、拒絕改變生活方式。研究發現,抑鬱使冠心病患者2年內死亡風險增加1.24倍,遠期死亡風險增加78%。
患了冠心病容易引發抑鬱和焦慮。由於冠心病可以引起嚴重的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臟猝死,對患者心理產生嚴重衝擊,引起了很大的應激反應。有些患者對冠心病了解不多,如果再加上患溝通不夠,久而久之可以帶來負性情緒,如緊張、恐懼、悲傷、痛苦等,引起體內交感神經活動增強,引發一系列心理生理改變,如兒茶酚胺的過量分泌、脂質代謝紊亂、多種促凝物質和強烈血管收縮作用的血栓素A2釋放、心率加快、血壓上升等,導致心肌供血供氧減少,心肌耗氧增多,從而促發或者加重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及心衰。一般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在以冠心病為診斷的住院患者中,抑鬱患病率在16%~18%;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重度抑鬱的發生率在15%-20%。
也有報道,心梗後輕度和中度抑鬱症的發生率在45%至55%之間。抑鬱症狀一般在心梗後幾天內就會產生,可能持續3個月或進展或痊癒。45%的心梗後抑鬱症屬於新發,這意味者超過半數的患者在心梗前就有抑鬱狀態,心梗後被誘發。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心梗後抑鬱症患者的死亡率比非抑鬱者高三成,再次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高五成。
可見,對疾病的恐懼、擔心失去家庭社會的支援,長期患病喪失勞動能力或因治療所帶來的經濟負擔,是導致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鬱等負性情緒發生的主要原因。
如何識別患了“雙心病”?
據統計,在臨床診斷治療中,90%以上的冠心病合併心理障礙的患者的心理障礙被漏診。這不但容易造成過度檢查和過度治療,而且會嚴重影響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後。冠心病患者經過心血管內科專科治療效果不佳者,如存在下述情況應考慮合併心理障礙。
人格基礎:易敏感多疑、多思多慮;或做事追求完美,遇事常拿得起但放不下。
心理情感方面:易擔心害怕、緊張焦慮、煩躁激動;或情緒低落抑鬱,嚴重者可有無用感無望感,自我評價過低等。
行為方面:睡眠障礙較突出,包括失眠、早睡,多夢;精力減退,無明顯原因疲乏;易受驚嚇、怕吵鬧、對聲音敏感;嚴重者對人對事缺乏興趣,想哭或易哭泣。
智力方面:思維遲鈍,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敘述表達不清晰。
軀體症狀:
1、心血管系統表現:胸悶不適、非心臟性胸痛、咽部梗阻感、陣發性心悸、心跳加快,血壓不穩定,易上下波動等。其次可伴有其他多系統症狀;
2、植物神經肌肉感覺系統:頭痛頭暈、肌肉不適或疼痛、四肢發麻、雙手顫抖、易出汗、視物模糊;
3、泌尿生殖系統:尿意頻數、性慾下降;
4、呼吸系統:窒息感、喜歡大嘆氣;
5、消化系統:食慾減退、無飢餓感、口乾、便祕、易腹脹消化不良,可有體重減輕。
相應的臨床檢查其病變程度不能完全解釋引起的臨床症狀。
如何儘早發現“雙心病”?
首先,要求每個心內科醫生要掌握基本的、必要的雙心醫學知識,對冠心病患者出現心理障礙的症狀和體徵能儘早識別和解釋。
其次,一旦發現有心理障礙的可疑症狀,及時採用心理量表測定。心理量表是檢測心理障礙患者非常有效而重要的手段,是識別心理障礙的“化驗單”。澳大利亞制定的《冠心病診療指南》要求,對所有的冠心病患者均應進行心理障礙篩查,但我國尚無這樣的規定,在臨床工作中需推廣心理量表的應用。
最後,對心理量表無法確定的冠心病合併心理障礙患者,請心理專科醫生會診。目前有些醫院已建立雙心門診、雙心查房制度,有助於早期識別冠心病患者是否合併心理障礙疾病
對待“雙心病”該如何處置?
由於冠心病合併心理障礙,特別是心梗後合併焦慮抑鬱的患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和較差的預後,因此對其合併心理障礙的干預是必要的。目前對冠心病共病心理障礙的干預治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心理治療: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建立良好的醫患互信關係。心臟病發作是一種危、急、重症,患者的心理負擔很重,醫療人員應該體諒病人,給病人無微不至的關懷,貼心的照顧。醫務人員要用溫和的語言、嫻熟的技術、善意的同情,取得患者認可,達到身體在場、心理共鳴的效果。二是進行心理與疾病關係的科學知識宣教。醫生應該向患者灌輸有關心臟病的基本知識,使患者意識到積極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行為模式有助於疾病的治療和康復。醫護人員應採取傾聽、鼓勵、說服、啟發和指導的方式,再配合宣傳手冊、網路資訊等手段,從心理上幫助患者重新認識,合理解釋患者疾病的轉歸和預後,糾正患者不合理的負性認知,恢復患者的自信心。
2、抗抑鬱焦慮藥物治療:在充分治療冠心病的基礎上,應用抗焦慮抑鬱藥物治療可明顯緩解患者的心理障礙,消除患者的胸痛等心血管症狀。
3、體力運動為主的心臟綜合康復計劃治療:重視心梗後或急性冠脈綜合徵的患者胸痛症狀的控制以及心臟功能的改善,提倡早期心臟康復訓練,這些措施對冠心病合併抑鬱/焦慮的預防和治療是極端重要的。以運動為主的綜合心臟康復計劃是集運動物理治療、心理輔導與治療、職業訓練、營養、醫療健康教育等為一體的綜合臨床康復專案,它能有效改善冠心病,心衰、介入手術及外科手術康復期患者的預後,提高生存質量,降低死亡率、再發病率等,已被國外心臟中心採納作為常規治療康復手段。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