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基本外科 副主任醫師 徐協群

  胃腸鏡是診斷消化道潰瘍病、慢性炎症、息肉及腫瘤的常用手段,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然而很多患者害怕做胃腸鏡,擔心內鏡檢查帶來噁心嘔吐、咽喉部疼痛、腹部脹痛等不適,希望用B超、CT等檢查手段代替,這種想法是不全面的。

  胃腸鏡下能做什麼?

  1、明確食管、胃腸道黏膜病變,如診斷潰瘍、早癌等等;

  2、內鏡下止血,如注射止血、藥物噴灑止血、食管曲張靜脈套扎,胃底曲張靜脈粘合劑注射,血管性出血鈦夾鉗夾等;

  3、取異物:進入食管及以下部位的魚刺、假牙、動物骨頭、髮卡、打火機、鑰匙、戒指、鋸條等。不過內鏡取銳器風險較大;

  4、EMR/ESD手術:切除胃腸道息肉、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癌、黏膜下腫瘤如異位胰腺移、平滑肌瘤、間質瘤等;

  5、消化道狹窄如食管癌術後吻合口狹窄、腸道狹窄的擴張與支架序貫治療;

  6、ERCP相關:如膽管結石取石術、膽管腫瘤膽管擴張與支架引流、胰管狹窄的支架引流等;

  7、NOTES:經自然腔道的內鏡探查術,把胃腸鏡穿出胃腸道外做腹腔鏡使用,切除膽囊,輸卵管結紮、腹膜活撿術等等。

  胃腸鏡診療的適應症包括哪些?

  目前胃腸道腫瘤發生率上升,我國大腸癌的高發年齡為40-50歲,近年有年輕化傾向,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12%。所以有胃腸道異常症狀的人應及時作檢查,早檢查早預防早治療。

  1、直系家屬中有患胃腸癌的人群,其發病率比其他人高6倍,建議定期做胃腸鏡檢查。非直系家屬中有患胃腸癌的50歲以上人群,要提高警惕,不妨早檢查;

  2、如果以下這些症狀持續兩週或兩週以上,應儘快就診;

  (1)上腹部脹痛、消化不良伴消瘦、全身乏力;

  (2)大便習慣改變,例如最近經常腹瀉或便祕;大便中帶有黏液;和以前相比,糞便形狀變細;

  (3)有嘔血黑便或大便中常有鮮紅或暗紅的血液和黏液;

  (4)裡急後重,即總是感覺大便沒有排洩完;

  (5)不明原因的貧血,大便隱血陽性,腹部摸到腫塊,要高度懷疑;

  3、有胃腸息肉病史者,應定期胃腸鏡隨訪,防止復發或癌變;

  4、胃腸道腫瘤術後必須定期做胃腸鏡檢查,一般一年1次,謹防復發或多原發性胃腸道腫瘤;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的方法就是胃腸鏡檢查,特別是中年以上慢性胃炎,胃潰瘍,出現大便習慣和大便性狀改變的患者,每年檢查一次,有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事實上多數患者沒有接受這一檢查,原因主要是對該檢查有恐懼心理,認為檢查時“極其難過或痛苦”。所以一拖再拖,直到症狀嚴重了才去檢查,時間往往已經過去了一兩年。患者應充分認識到這種檢查的重要性和延誤檢查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