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科 副主任醫師 劉軍

  祖國醫學稱三叉神經痛為“面痛”、“眉稜骨痛”。因其發作急速,疼痛劇烈,勢如風雷之狀,故也稱“風頭痛”、“雷頭風”等。發作多為單側性,故又稱“偏頭風”。中醫通過對疼痛的部位、性質、誘發原因、全身症狀和舌苔脈象等綜合分析,認為三又神經痛的發生與外邪侵襲人體有關。由於起居不慎,風寒或風熱之邪外襲,直犯清空,或循經路上擾,使氣滯血淤,經絡閉塞不通而致疼痛:若風寒侵襲陽明筋脈,因寒為陰邪,其性主凝滯收引,易傷陽氣,致氣血痺阻,而致面痛;若因風熱所傷,因風和熱均為陽邪,風火灼陽明、少陽經脈,氣奎脈滿,而致面痛。另外,發病日久,痰隨氣動,痰阻血淤,則使疼痛時間日益延長,緩解期日益縮短,致使病勢加重,且纏綿難愈。臨床上三叉神經痛大致分為三個型別,即風寒偏盛型、風熱偏盛型和淤血阻絡型。
  (一)型別與治法
  1.風寒偏盛型
  主證:面頰陣發疼痛,痛來如閃電,痛後又如常。遇冷風拂面而發生疼痛,得熱則痛減。疼痛發作時面色蒼白,流淚,不能言語及進食,常用手掌掩面或按摩痛處:可伴有面肌緊縮感或面肌抽搐等,面部有明顯的敏感點。舌質淡或淡紅,舌苔薄白,脈浮緊或弦細。治法:祛風散寒,活血通絡,行氣止痛。
  2.風熱偏盛型
  主證:面痛陣陣,突然發作,突然停止、劇痛如裂:疼痛可因說話、進食等動作刺激而誘發:惡風,發熱,面部灼熱甚至發紅,目赤,畏光流淚,口渴,咽乾咽痛,大便乾結或便祕,小便黃少。舌質紅,舌苔薄黃,脈弦數或滑數:治法:祛風清熱,通絡止痛。

  3.淤血阻絡型
  主證:面頰疼痛,陣陣發作,痛如錐刺、刀割,兼有脹痛感,故痛時皺眉嘔嘴,每用手搓揉痛側面部。病程纏綿,疼痛愈發愈重,發作頻繁,遷延日久,久治不愈。患側面頰面板色黯、粗糙,有敏感點,觸之立發疼痛。舌質紫暗或有紫斑、淤點,脈細澀或弦澀。
  治法:活血化淤,通經活絡。
  中藥治療三叉神經痛,是在中醫辨證的基礎上處方用藥。
  (二)常用的中成藥
  1.七葉蓮片有片劑和針劑兩種。應用片劑每次3片,每日3一4次;應用針劑,每次4ml,侮日2一3次,肌肉注射。一般用藥4一10天見效:與其他藥物合用可提高療效。本藥治療有效率可達60%以上。
  2.野木瓜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野木瓜注射液,每次2ml,每日一2次,肌肉注射。
  3.元胡止痛片口服每次6片,每日3次。
  4.天麻丸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5.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
  6.牛黃上清丸口服每次2丸,每日2次。
  7.芍菊上清丸口服每次l/3袋,每日3次。
  8.毛冬青(毛披樹)注射劑:每次2耐,每日1一2次,肌肉注射。片劑:每次2一6片,每日3次,口服二沖劑:每次一包,每日2一3次,口服。
  9.顱痛寧每次4nll,每日3次,肌肉注射:疼痛緩解後可半量維持。

  (三)常用的單方和驗方
  1.全蠍、娛蟻等量共研細末:每次取2克,溫黃酒送服,每日2一3次。
  2.炒白芍30克.炙甘草巧克。水煎,每日l劑,分2次服。
  3.白芍、川芍各30克,地龍15克,白芷、白羨菊、白附子、白殭蠶各9克,全蠍、娛蟻各5克,肉桂1.5克。水煎,每日.劑,分2次服:4.白芷4.59,丹蔘59,陳皮4.59,全蠍粉39,殭蠶109,炒蔓荊子109,生石膏209,炒元胡159。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5.當歸、夏枯草各12克,鉤藤15克,白芷10克,升麻6克,細辛3克。水煎,每日.劑,分兩次服。
  6.天麻6克,夏枯草、白芷各9克,鉤藤12克,細辛3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7.車前書包)、黃岑、澤瀉、木通各9克,生地、當歸各16克,桅子、擴草、龍膽草各4.5克。水煎,每日I劑,分2次服。
  8.桃仁10克,紅花5克,赤芍、川芍、白殭蠶各12克,丹蔘30克,娛蛤2條,全蠍‘研衝)4.5克。水煎,每日l劑,分2次服。
  9.板藍根500克,殭蠶60克C水泛為丸,每次服10克,每日2一3次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