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來源
①情:包括親情、友情,還有愛情,人際關係等。如:某人非常在意“朋友圈”裡自己發出去的東西被點贊及評論。朋友對我的認可度有多高,看到朋友越過越好而引發的自我失落。而且越焦慮越要看,通過生活失意或災難性事件來尋找平衡感,一晚只能睡3個小時。
②財:不是因為錢少而焦慮,得而復失更多成為焦慮的原因。如:股市帶來的財產減少,某客戶在一次股災中損失上億元。某位老闆有三輩子花不完的錢,卻因怎麼讓財生財成為焦慮的來源,並因此整夜睡不著覺。
③兒女成長:成家後的體驗較強。很多家長表面上只希望孩子快樂健康就好,但實際焦慮的點都是父母對兒女的期望,對兒女未來的規劃。甚至為兒女找什麼樣的物件而焦慮。
④自身原因:對自身狀態各種不滿意。如:覺得自己應該更好,應該得到更多的愛,賺更多的錢。覺得屈才,倒黴等。反思一下,你愛你自己麼?如果你不愛自己,憑什麼讓別人喜歡你?憑什麼讓別人進入你的心理世界?
⑤不可控因素:來自空氣、交通工具、被欺騙等,但多發於老外對這些事情的不滿和不安,國人幾乎不會為這類天災上升到焦慮的層面。
什麼樣的症狀感覺說明你焦慮了?
①心理煩躁
心理上會煩躁,坐臥不安,沒有耐心,對家人一點就著,很容易出口傷人,會將影響心情的事情反覆琢磨。
②入睡困難,還有斷續性的睡眠
胃腸功能性不舒服,頭疼頭暈,頸椎不好,自律神經不穩定,胸口悶透不過氣來等表現。男生焦慮時間長了脫髮,女生焦慮時間長了膚色變差,血色不足易“掛相”。
③事與願違
焦慮的人特點是總覺得事情不應該是這樣。事情未按照預期發展會令這些人非常難以接受現實。
如何正確應對焦慮?
①接受現實,不抱怨
心理學上講,不焦慮的第一點是接受現實,而不是不承認和抱怨。病人往往從來不想如何解決這件事,更重要的是他們並沒有理智的接受事實原因的客觀存在。其實只有接受和麵對,才可能理智的想解決的方案。實際上,開始去解決事情的過程中,自己就會成長,並且排列出首選方案、備選方案。
②讓焦慮淡化(意識強化)
當陷入焦慮時要每天告訴自己:1.這個事情影響我的心情;2.影響我的工作生活狀態。這個意識流要被強化,每天拿出一小段時間問自己,今天我焦慮了麼?想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怎麼調節和解決這種情緒?每天只需要5~10分鐘。這種主觀意識形成習慣之後,就會變成潛意識。很多人也不願意焦慮,但是控制不了,控制不了的是潛意識,要是主觀意識不夠強大的話就會被潛意識“本你”所控制,這樣焦慮就會出現。
③尋找自我
如何摒棄內心的焦慮?在實際生活中不要去想具體焦慮的因素,而要接受並面對現實,同時嘗試尋找自我,尋找自己在哪裡,自己是什麼樣的狀態。當處在焦慮的時候,是拔不出來自我的,所以,轉移注意力到尋找自我的過程中。當安靜反思的時候,很多人的測試體驗告訴自己,這個引起焦慮感覺的源頭,是自己的情緒狀態,慾望狀態,生存狀態等對自己的影響而不是事情本身。
如何去減少焦慮?
①想減少焦慮,一定要建立自我的精神世界
一個豐富精神世界的人,可能會有焦慮情緒,但不會有持續的焦慮狀態。一但被一件事情困擾焦慮超過一週,就是焦慮狀態,超過一個月,就離焦慮症不遠了。為一件事焦慮超過3個月,就一定要依據症狀治療了。什麼樣的人不容易陷入焦慮?內心的精神世界如果非常豐富,就會很容易有替代物,很多興趣,很獨立,很容易轉嫁焦慮情緒,你的焦慮就會自然消失。前提是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要為了誰而活著,“為了孩子活著”這樣的人沒有自己的豐富的精神世界,心理學上一個尊重自我的生命體才是第一位的。
②獨立的精神世界
面對外界紛擾,社會誘惑,人際關係,浮躁的世界等,怎麼可能不焦慮?需要有個獨立的精神世界,一定要跟外界(包括親情、愛情)劃清界限。一定的距離感是必要的,這個距離是給對方的空間,是對另一個生命體足夠的尊重,也是給你自己一個獨立的空間,人和人一定要有距離,情和情一定要有距離,人和社會也一定要有距離。不能將自己的生命體完全裹在另一個上。一定有個可以靜下心的地方,和周邊有適當距離,這是共存的距離。
現今社會,很多人將察看另一半的手機通訊視作習以為常的事,這在心理學上很可笑,為什麼不可以給對方一個空間和信任呢?一個良好的夫妻關係是不需要看手機才能覺察到有問題的,如果一段關係中雙方不得不通過觀察對方的手機而去知道他在幹什麼的話,說明這段感情之間已經有需要修正的地方了。所以說尊重和給空間,也就是距離是十分必要的。距離產生美,每一個適當的距離,都是讓事情繼續持續下去的一個關鍵點。
③疏導
利用上述方法都解決不了焦慮情緒的話,專家告訴大家焦慮症通過疏導絕對可以治好。心理醫生一定可以幫到你,聽一些建議,用一些藥。其實焦慮症用藥和抑鬱症是不一樣的,可以短時間就有效果,“速”見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