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理科 主任醫師 範新剛

  5~10歲是孩子形成一個行為習慣的時候,是形成一個內部規則的時候;5~10歲是孩子習性的形成期,這段時間是形成孩子很多東西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很多家長談起兒子滿面春風,說我的寶貝多麼聰明、多麼漂亮、多麼能幹,但你問他學習怎麼樣?他就不高興了,說我兒子就是不愛學習,聰明不往正路上走。家長平時從來不教導他、在別的方面不打他,但就在學習上要打他,這樣做恰好破壞了孩子的動力。

  這個時候的孩子沒有道理可講,他還不知道什麼東西好、什麼東西不好,他的分辨力、左腦還沒有形成,他的結構系統沒有完整的結構,這個時候他更關注媽媽的表情和態度,如果總是在學習上罵他,一遇到學習孩子的自我感會非常的糟糕,他會很緊張。當孩子玩的時候,爸爸媽媽會隨著他玩,會喜笑顏開,孩子無意識的覺得在玩的時候爸爸媽媽會快樂,孩子喜歡爸爸媽媽快樂,所以他拼命的玩時你不要罵他,因為他玩的時候你才高興嘛,既然他玩了你就高興,孩子當然喜歡玩了。

  孩子5~10歲時學習、看書時,當然不僅僅是看書,但看書是重要的標誌,孩子聽音樂、彈鋼琴、畫畫都可以,不管孩子做什麼,都要讓他得到絕對的好感。

  每當他讀書的時候爸爸媽媽就要高興,不管他歪著看、倒立著看都不要管他,看到他看書就高興。他字寫歪了也高興,只要他寫字,因為他總會寫正的,孩子不願意模仿別人,你別讓他痛苦。孩子可以做錯題的,老師不就是改題嘛,家長著什麼急啊。孩子在家裡面,不管他在看書還是研究螞蟻爬,他都是有絕對權利的,但是他看電視時就不一樣了,你讓他坐直了,像我兒子,我告訴他看電視坐直了,要不然你腰彎了怎麼辦?對你身體發育不好啊!吃東西的時候不要教訓孩子,反正,你要改變他的習慣,但不要在學習上使勁,要在學習外使勁,只要他在瘋玩的時候你告訴他,兒子你要怎麼樣,兒子你必須怎麼樣等,讓他建立起好的習慣。學習上不告訴他,當你在別的地方建立習慣時,他會過渡在學習上,恰好在他在學習上不批評他,一定不要在學習行為上批評他,孩子在10歲的時候懂事了,他知道你為他好。5歲他不懂得這件事情好不好,他只是覺得這件事情不好,他一做這件事情媽媽就生氣。

  5~10歲是非常有用的,如果這段時間孩子覺得學習是個美事,只要看書他充滿了自由,他用什麼造型都行,記住這在其它時候是絕不允許的,只在學習上允許,他就會建立一個學習的神聖感,學習就成了快樂的事情。假如小孩子在玩遊戲,不要反對他,可以讓他玩,但告訴他坐的時候要坐直了,手放在哪裡,眼睛要呈多少的直角,媽媽拿著尺子比畫著,他很快就不玩遊戲了,他覺得玩遊戲老是錯。你可以教導他怎麼做、怎麼玩,你可以教導他別的規則,幹嘛非要在他讀書時管他。

  5~10歲的孩子最好以敏感的方式刺激他學習,不要說今天學什麼、明天學什麼,一定要用同時刺激多種知識系統,不只是書本知識,我可以告訴你們,6年級以下的孩子在學校學不到什麼東西,他學習的是社會能力、交往、社會情感、心理髮展結構、遊戲,這是兒童在12歲以前重要的發展。

  兒童的智力發展主要是靠知覺的飽滿,如果他從小受到大量的自然資訊刺激和科學資訊刺激,這種心理刺激有一個特徵:每個家長要發展孩子的一個興趣,而這個興趣不管是什麼興趣,哪怕是研究螞蟻,要讓他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因為智力總是從某一個點開始提高,然後波及到其它的類別。現在大家知道這一點後,我就建議,孩子在5~10歲一定要幫助他學習某一個知識,也許是歷史學、色彩、鋼琴等等,反正在某一個點上要把他的智力提高到一個高度,這樣孩子應付小學的學習會非常簡單,因為這個智力是有一個等級的,如果小時候只是喜歡孩子“面面好”那就是“面面溫”,因為他沒有一個智力涉及到的高峰。

  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玩模型、拼圖,很多媽媽不讓孩子玩,覺得這會影響學習,但是現在的觀念是,如果一個孩子在做一種遊戲,這種遊戲也是學習,學習他對這個東西的把控和抽象的理解,包括記憶都在齊頭並進的發展著他的智力能力。如果那個時候孩子喜歡一個東西家長就要幫助他,但不要逼迫他,而是要不停地放一些資料、資訊在那裡,讓他看到,他會發展成更深度地思考和理解,這種理解放到其它形式上,他的學習會更好。

  孩子喜不喜歡這個學校取決於這個學校的環境,喜不喜歡老師取決於老師的人格和心理學水平,老師沒有魅力,老是凶巴巴的,孩子辛辛苦苦在家裡建立的對學習的好感都會被老師破壞掉。我曾經在北京發表一個言論,老師要選美、要好看,尤其是四年級以前的老師不能是長相有麻煩的人,因為老師是學校的象徵,學習的象徵。

  溫和的老師是永遠被學生喜歡的老師,擁有母性的老師在小學非常重要,因為媽媽上班了,孩子還很依戀媽媽,結果老師比媽媽還好,孩子的心理髮展非常舒服,他不會遭到阻隔,他不會遭受心理方面的痛苦,他就在學校和老師套近乎。如果老師懂一些心理學,待學生就像媽媽一樣,尤其是低年級的老師一定要溫和、好看,至少整理得比較舒服,讓孩子有一個好感覺,讓所有的好感都集中在學習上,他不去學習是不可能的。

  孩子形成規則是在5~10歲,一個孩子模仿社會的規則形成的內部規則會終身約束他,如果小時候定了大量的規則,他已經完全沒有能力形成自我的規則,就一切都是服從,在東方確存在著教育是需要某種服從的隱藏語言。內部不能形成規則的孩子只能夠依賴外部規則,他到任何地方都對規則敏感,他渴望規則,但是有一點,當沒有規則的時候,他就不知道該幹什麼,因為他沒有內部約束,他是從小被外部約束著,當外部的約束不對他控制的時候,他就變得沒規則了。像很多大學生,很多孩子在家裡面被很多規則控制住,學習很好,但是一到大學、爸爸媽媽不在了,爸爸媽媽代表了規則,規則喪失了,他內部沒有形成掌控的規則,他突然不學習了,他不知道幹什麼,因為過去學習是媽媽讓他學習,但是如果是沒有提醒了,他就不知道自己學了。

  所以在5~10歲時期,爸爸媽媽有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讓孩子有自由度形成內在規則,首先爸爸媽媽要做好,兒童的內在規則是通過模仿的,是通過學習的,不是強制的,是他自然的需要,並不是誰讓他怎樣做的,過度的外部規則他就會服從規則,會失去自己的能力。

  5~10歲是一個孩子形成行為模型、情感模型體系的掌控時期。讓孩子理解情緒,不要對情緒做價值判斷,不要說這個是好事情,那個是壞事情。孩子10歲以後,社會文化會告訴孩子這個提議是糟糕的,但由於5~10歲媽媽給了孩子強大的知識,哭、悲傷、憤怒是人自然發生的,要教育孩子學會認識到這些情緒,不要批判他,不要說憤怒是錯的,不要說對人有敵意是錯的,你在原始森林裡面沒有敵意都不行,什麼東西都可以傷到你。

  兒童的情緒是一個複雜的體系,家長不要做“二分”,中國人最麻煩、中國的文化最麻煩就是“二分”,總是以對立的方式看這個世界,這是造成中國文化很糟糕的東西,我們總是把事物分成好壞兩方面,當你的觀念不支援時,你就覺得這是衝著你來的,兒童也是一樣,兒童在5~10歲形成一個交流最重要的時候,要引領孩子說自己喜歡說的話,交流是什麼?交流首先是跟孩子平等才是交流,媽媽把一個想法告訴孩子不是交流而是教育,很多媽媽說我的交流很好,我從孩子一睜開眼睛到閉眼睛都在和孩子說話,但是媽媽說的是她的想法,孩子的想法就是閉嘴,他不想說,孩子任媽媽說,這不是交流而是傷害。

  在這個階段,使孩子對情緒進行識別,認識情緒的角色,比如說,你告訴兒子,你可以哭但是不要像女孩哇哇地哭,這樣別人會笑你的,這是可以的。5~10歲是建立孩子的心理結構發展期,也是人際、社會、能力行為發展的重要期,這個重要期很多爸爸媽媽就忽視了,孩子10歲之後你再去補救、教育就難了。

  媽媽和孩子共生的階段會產生共情,但有些媽媽沒有在孩子5~10歲發展孩子的共情,媽媽可以告訴孩子要心疼小動物,孩子把小草折斷後,媽媽會說小草會疼的等等,這是很好的,孩子通過這種投入去感覺別人,這個孩子就比較善良,他不會去傷害別人。在情感上要允許孩子的情感流動,讓孩子知道憤怒不會永遠的憤怒,高興也不會永遠的高興,情緒像水一樣是流淌的,允許孩子的情緒流動,不要說你不能這樣,你只能高興、你只能笑,那怎麼可能,一個人不可能總是快樂的情緒。

  最後是管理,孩子在5~10歲時,如果爸爸脾氣不好,一定不要在兒童面前發脾氣,要學會自我剋制和管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