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帶小女兒去幼兒園面試。面試時,一次進去五個幼兒,面試的內容大概有認知顏色、形狀,形狀匹配,閱讀圖畫書,跟隨老師跳舞,唱歌等。
3歲2個月的小女兒在各個環節表現都挺不錯。尤其是跟隨老師跳舞的時候,其他孩子要麼走來走去,根本不看老師,要麼躲在家長背後,不肯走上前。只小女兒一人跟隨著老師擺動著身體。
最後一個環節是自備節目,自備節目無非就是唱歌。老師問小朋友有沒有自備的節目,小朋友們都沒有反應。我對小女兒說:“你要不要唱歌,要唱歌就舉手吧!”於是,小女兒舉起了手。老師問她唱什麼歌?她說唱小燕子。其實,她的《DO RE ME》和《我有一個家》這兩首歌都唱得非常棒。但估計《小燕子》相對簡單一些,孩子願意在公眾場合唱最簡單的曲子。
小女兒怯生生地開唱了,剛開始聲音有點輕,想想畢竟是在公眾場合,畢竟是自己毛遂自薦,我認為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在後面鼓勵她:“聲音可以再大點。”於是,小女兒放開聲音唱起來。這時,旁邊一個小女孩突然說:“不好聽,不好聽,唱得不好聽!”小女兒怔了一下,我鼓勵她:“繼續唱吧!”於是,小女兒繼續唱,剛開口,那個小女孩更大聲地說:“不好聽不好聽,唱得不好聽!”這時,小女兒忍受不住,哭了起來,然後轉過身,一頭扎進了我的懷裡。三位老師都說:“唱得好聽的。唱得好聽的。”小女兒還是無法控制情緒,哭得更大聲了。她邊哭邊說:“媽媽,她嘲笑我!”
“是的,她嘲笑你,你很難受。”我重複著她的話,“可是,你是第一個唱的,你是自己舉手唱的,你很勇敢,三個老師都說你唱得好!”我抱住了小女兒,緊緊地摟著她。可能是她當時正處在委屈的情緒當中,唱歌自然也就中斷了。當然,於我而言,唱不唱完也無所謂了,這時候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我的接納和傾聽。“媽媽覺得,你已經很棒了,你看,老師們也覺得你棒,這個小朋友說讓她說好了,媽媽和老師都覺得你很棒。”我輕輕地在小女兒的耳邊說,小女兒漸漸恢復了平靜。
後來,另外,剛才那個小女孩在家長一起唱的情況下,也唱完了歌,家長立刻表揚:“我家**是最聰明的!”我聽到“聰明”這個詞,覺得特別刺耳,思緒萬千。我倒不是對於我的小女兒被嘲笑有什麼想法,而是感慨這個小女孩生活在一個不正常的評價系統中。且不說前陣子剛看到的一篇文章“才女為什麼自殺——誇孩子聰明,是伴隨一生的魔咒”。事實上,我不得不說的,是另一個嚴肅的話題:“評價”。
評價他人,根源是自我價值感低下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我們經常會用到評價。當然,評價有積極評價和消極評價之分,或者說,有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之分。當我們認可孩子,表揚孩子的時候,這就是積極評價,或者是正面評價;當我們否定、批評孩子的時候,這就是消極評價,或者是負面評價。一般來說,當我們給予孩子積極評價的時候,孩子往往會很開心,並且會更加願意努力去表現得更好,會繼續往積極的方向去發展。這就是說,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得到了提升,孩子的內驅力得到了提升。相反,經常給予孩子消極的、負面的評價,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會越來越低,最後變成破罐子破摔,表面上看起來對負面評價持無所謂的態度,實際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漸漸失去,他在評價他人時,啟動的也是負面評價體系。
有個9歲的孩子,只要和別人在一起,就像一隻刺蝟一樣,時時用語言去攻擊他人,說出來的話總是那麼不和諧。我的直覺告訴我,孩子的心靈受傷害了。在後來的接觸中,由於信任關係的建立,我慢慢地知道,孩子有多麼不接納自己!明明是一篇寫自己的文章,給出的題目是《我喜歡自己》。這個孩子一定要寫《我不喜歡自己》。在他的原文中,他列舉了許多人都不喜歡他,“所以,我不喜歡我自己。”作為一個老師,我看到這裡的時候,非常痛心。這個孩子的內心經受了多少次的負面評價,才會有這樣的自我評價?
再回到上例這個小女孩身上。一個三歲左右的孩子,她緣何為如此評價他人。毫無疑問,這個小女孩生活的環境中,必然是負面的評價體系。有一句話叫住:“評價他人,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評價。”對於大多數的中國人來說,一切外在的評價是自己下一個人生的參考標準。老人們經常會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所為面子,是大多數人追求的。不能保持自我,活在別人的評價裡是很多人當下的狀態。
喜歡評價他人的孩子,往往生活在經常被評價的環境當中。孩子正如一塊海綿,吸收著周圍的一切。周圍成人是接納的、讚賞的、認可的,孩子學會的也是接納的、讚賞的、認可的,他的內心也會啟動正面的評價體系;周圍成人是挑剔的、苛刻的、嘲諷的,孩子學會的也是挑剔的、苛刻的、嘲諷的,他的內心也會啟動負面的評價體系。
總有人欣賞你,就算你是一棵草
在我的課堂上,經常會發現孩子們對其他孩子使用負面的評價體系。比如,混齡課上,低年齡的孩子會有不認識的生字,問怎麼念,也會馬上有孩子說:“這個字都不認識,你是怎麼讀書的?”我會輕輕地說:“他們才一年級,可以不認識,他們正在學呢!”
有時候,有孩子問:“老師,明媚的媚字怎麼寫?”這時,旁邊的孩子立刻會說:“這麼簡單的字都不會,真是的!”這時候,我一般會輕輕地說:“他可以不會寫。”有時候,我還會再說一句:“每個人都是從不會到會的,不會沒什麼丟人的!”
馮夢龍說過:“譭譽從來不可聽,是非終究自分明。”雖說,他人有評價自己的自由,但是,對於身心發展還不成熟的孩子來說,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自我評價系統還沒有建立,他人的評價就顯得相當重要。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明白,他人評價有客觀評價和非客觀評價之分。
客觀評價,即在評價一個人時,保持一份公正之心,就事論事,而不是以點代面,肯定或者否定一個人的全部。非客觀評價往往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人,或者是非混淆,黑白顛倒,或者輕信他人的飛短流長,再潤色加工後在他人交流中去傳播。孩子的自我評價首先來源於他人的評價,他人的評價中,父母的評價是最重要的。
通過父母和老師對孩子優點的肯定和認可,使孩子對自己有個正確的自我評價,認識到“我能行”“我很棒”,通過父母的正確引導,讓孩子明辨是非,確認價值走向,從而自覺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不偏離人生的軌道,提高自我價值感。
中國人教育孩子時,總是會要求孩子做人上人,不做普通人。所以,對孩子人小就是高要求,不接納,不認可,企圖以此培養孩子不斷向上的能力。於是,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迷失了自己,最終自暴自棄,放棄了自己,有些甚至走上了自我毀滅之路。
其實,孩子最應該做的是他自己。每個孩子都有內在的成長密碼,這甚至是不受家長教育控制的。當孩子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是,只要他不放棄做自己,總會有人欣賞他的,哪怕他只是一棵草。
別人不瞭解你的孩子,你應該最瞭解自己的孩子
令我悲哀的是,喜歡負面評價他人的孩子非常多,這也表明,生活在負面評價中的孩子很多。事實上,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引導孩子關注他人的評價,從三四歲就要開始了。根據研究,孩子建立評價意識的最初,是從自我評價開始的。當孩子的自我評價達到一定程度時,孩子才會理解他人的評價。比如,上例中的孩子,如果家長一味地以“你是最聰明”的來評價孩子,那麼,孩子自然會認為他人都是不好的,不棒的。表面看來,這似乎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心,但實際上,這不是正確的自我價值感。因為成人給予的評價是不客觀的評價,孩子對自我的評價自然也是不客觀的。一旦以後外在的環境對孩子作出了客觀的評價,孩子就會接受不了。可見,作為父母,既不能貶低自己的孩子,也不能高估自己的孩子。比如說,當你的孩子第一個主動唱歌的時候,先不評價孩子唱得好不好,但是可能對孩子說:“你第一個舉手唱歌,你很勇敢。”“你的聲音很響亮,很棒!”這屬於客觀評價。但是,孩子唱首歌,你給予的表揚是:“我家**是最聰明的!”唱首歌與聰明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著。這種混淆孩子評價系統的做法,無疑是為孩子的一生下了一個魔咒。
在幼兒園裡,老師都會用表揚的方式來認可孩子,肯定孩子,有時候,令我們成人匪夷所思的是,老師的一張小小貼紙,具有神奇的魔力。事實上,具有神奇魔力的不是貼紙本身,而是隱藏在貼紙後面的認可、表揚和積極評價。而作為家長,我們需要適時向孩子傳遞這樣的理念:“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不傷害自己”是必須要做到的。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這是我們成人最終教給孩子的評價系統。孩子學到了這種評價系統,也很容易建立起最初對他人的評價意識。但是,年幼的孩子的畫好不好,歌唱得好不好,這裡沒有確切的評價標準,也不應該作為評價孩子的標準。如果我們成人缺乏一定的美學修養,對孩子妄加評論,就容易擾亂孩子的評價體系。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尤其是五週歲以後,隨著抽象思維的發展,孩子關注他人評價的意識越來越強烈。如果這一階段,父母們忽略對孩子進行自我價值的教育和引導,就無法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秩序感,比如在課堂裡遵守紀律,在公共場合遵守秩序。特別是到了七週歲以後,雖然孩子進入小學了,遊戲時代結束了,但是,孩子卻依然會肆無忌憚地只顧玩耍,而完全忽略了遵守秩序,更不要說再乎他人的評價了。這時候,父母就需要從頭開始再幫助孩子建立評價系統了。
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很多父母都很疑惑,有些父母會說多掙些錢,留著給孩子花;有些父母會說,幫助孩子找個好學校,把孩子培養成才;實際上,對於父母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是發現孩子的真實存在,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
所謂的自我價值感,可以用三個詞來描述:自信、自尊、自愛。
自信,也信人;
自尊,也尊人;
自愛,也愛人。
每個人生活在世界上,都逃避不了三個關係。即,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環境的關係。而自身價值感的建立和健全,就是幫助一個人能夠有能力去處理這三個關係。當一個人有能力去處理好這三個關係了,他的人生就會充滿光芒。
自我價值感建立的重要時期是0至6歲
很多父母會說,平時工作太忙,沒有時間管孩子。甚至有些父母把3歲前的孩子全權交給老人照顧。對於這種狀態下成長的孩子,我就會有一種擔心。身為父母,如果把教育責任都推卸,你就有可能錯失很多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的敏感時期,比如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的敏感期。當孩子出現問題,對他人的評價無所謂,並缺乏上進心的時候,這就是因果報應了。
孩子0至6歲時,父母需要做些什麼?
1歲前,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取決於他對外界環境的感受,他感受到的是溫柔的還是粗暴的?他的需求能夠得到及時的滿足還是無限制的等待?他人是值得信任的還是不值得信任的?這些成年後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和判斷,其實是在1歲之前形成的。
1至3歲時,孩子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是被同理、被傾聽、被接納還是被嘲笑、被呵斥、被壓抑?孩子的情緒是可以表達的,還是不可以表達的?有些成年人,表面看來情緒穩定,但突然暴怒,突然悲傷,往往是類似的情緒在年幼時期被壓抑過了。
4至6歲時,孩子的內在感受有沒有被引導成內外統一?孩子有沒有能力和權力正確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也即心理學上說的“表裡如一”。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會出現“口是心非”或者“心是口非”,這些都是表裡如一的對立面。有許多成人,明明不願意做一件事情,為了迎合他人,違心去做。都是在這個時期沒有被允許正確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