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趙阿姨常常出現頭暈、乏力、臉色蒼白的症狀,一直認為是貧血,可當她到醫院檢查血常規時,一切正常,醫生告訴趙阿姨這是中醫所說的氣血不足所致,並不是貧血。趙阿姨不解,氣血不足不就是貧血嗎?
莫把氣血不足與貧血混淆
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於正常範圍下限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症狀。而中醫所說的“氣血不足”,並不一定是血紅蛋白減少,一些氣血不足的人群血紅蛋白處於正常水平。然而,因為氣血不足和貧血的症狀相似,都會出現疲勞、氣短、乏力、汗多、臉色萎黃、頭暈、心慌等症狀,所以人們常常把二者混淆。“若經常出現以上症狀的人群,可以先到醫院檢查一下血常規,切莫亂給自己扣貧血的‘帽子’。”
健脾祛溼,才能補氣養血
對於補氣血,很多人認為要多吃補血的食物。對此,陳瑞芳稱,補氣血並不僅僅是補血。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因此,補血要先補氣。那麼,我們該如何補氣血呢?
補氣血首先要調養脾胃。“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說我們吃進的東西要通過脾胃消化吸收,才能轉化為氣血,所以調理脾胃也很重要。”在嶺南地區生活,人們常常會溼熱、氣虛,因此補氣血要先健脾、祛溼,可用淮山、芡實等藥材煲湯。
補氣血還要看體質
對於老年人而言,容易出現氣血不足的情況。陳瑞芳稱,在沒有感冒和腹瀉的情況下,老年人可適當吃些補氣、養血的食物。“嶺南地區氣候多溼多熱,夏天天氣酷熱,補氣血不宜擅自用急用阿膠等‘強力’藥材,以免呆胃滯脾,影響胃口,可選用紅棗、枸杞、五指毛桃、黨蔘、淮山等平和的食材,老年人可一天吃2顆紅棗,或用10克枸杞泡水喝。”
在補氣血前,應先進行體質辨識,再根據個人的情況配合藥膳食療,如陽虛體質的人可配合生晒參或高麗蔘食用,陰虛體質的可以選擇西洋參或太子參,對於氣虛嚴重的人可以用少量的北芪、紅棗燉雞或煲瘦肉湯,既補氣又補血。
此外,合理飲食也很重要,吃飯要7分飽,因為過飽會加重腸胃負擔,影響氣血的化生。平時可多吃些補血的食物,如菠菜、桃子、黑木耳、豬肝、黑芝麻、黑豆、蓮藕、胡蘿蔔、桂圓等。還要保持心情舒暢,若心情不佳會使得肝氣鬱結,影響血氣執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