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輔食的新增關係著寶寶未來的身體發育與營養健康,更可能決定著日後的飲食習慣和身體素質。過早或過晚新增輔食對寶寶的健康都是不好的。輔食新增太早易引起過敏、腹瀉等問題,太晚也會影響寶寶的正常發育。那什麼時候新增才比較科學?不同月齡的寶寶輔食新增有什麼講究呢?
一、4-8個月的孩子仍應該以奶類為主食
長期用米粉餵養的嬰兒,身體增長緩慢,攝入過多的糖可在嬰兒體內貯存下來,並轉化為脂肪,使嬰兒看起來“白白胖胖”,但實際上營養不足,常常伴有貧血和佝僂病,而且由於抵抗力不強而經常患病。所以,4~8個月的寶寶仍應該以奶類為主食,每天的奶量不少於600~800毫升。在此基礎上適當新增輔食。
米粉以大米為主要原料製成,其中含有79%的碳水化合物,5.6%的蛋白質,5.1%的脂肪及B族維生素等,這些遠不能滿足嬰兒生長髮育的需要。如果只用米粉類食物代乳餵養,由於蛋白質缺乏,不僅生長髮育遲緩,影響嬰兒的神經系統、血液系統和肌肉的增長,而且抵抗力低下。
二、4個月以下的寶寶不主張喂米粉
米粉是嬰兒輔食新增的第一種的食品,是由泥糊狀食物到固體食物的過度食品。米粉容易消化吸收,沒有致敏性,對胰澱粉酶的分泌有促進作用,也便於唾液中的澱粉酶得到利用,產生的熱量可節約蛋白質與脂肪的消耗。但4個月以下的寶寶,因為唾液分泌少,其中的澱粉酶尚未發育,故不主張喂米粉。
孩子從吃流食到普通固體食物過渡的過程是很短暫的,從泥狀食品,到顆粒狀食物,到偏軟的基本成人化食品,大約就是半年左右,這就是寶寶的餵養敏感期。在嘗試給孩子吃新的食物時,不要過於保守,首先承認孩子的能力,然後要科學地、有步驟地新增。即使有一段時間不吃,過段時間孩子大多能順利接受。
三、寶寶輔食新增的學問
4個月前:基本為純母乳餵養或奶粉或混合餵養;4-6個月開始:可以循序漸進,嘗試各類泥糊狀輔食,讓孩子品嚐多種味道,當然有過敏體質的寶寶可以推遲輔食新增時間;6個月開始:可增加一些顆粒狀的食品,硬度應該是看起來是成形的顆粒狀或小塊狀;8~10個月嘗試半固體食物;10個月後可吃固體食物。
寶寶在轉換固體食物時有時會出現嗆咳,媽媽不必太緊張,甚至放棄這種嘗試。要多給寶寶示範,教寶寶慢慢吃,多咀嚼一下,將食物做的顆粒小一些,煮的稍軟一些即可。流質--半流質--泥糊狀--固體食物,這是寶寶必經的進食訓練過程,有時間敏感期,過了相對應的敏感時期,會造成寶寶餵養困難,營養不良。
寶寶的輔食不要都做成糊狀,這樣會流失不少的營養成分,且不利於寶寶咀嚼功能的訓練。隨月齡增加,食物的營養密度及廣度(也就是食物的品種及硬度)都要隨之變化和增加。特別是不要將輔食裝到奶瓶中給寶寶吃,一方面寶寶吃得費力,且易造成稍大後咀嚼能力落後,甚至吞嚥困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