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腔鏡是對子宮腔內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的先進裝置,它能清晰地觀察到了宮腔內的各種改變,明確做出診斷。宮腔鏡有一些手術併發症,在盡力避免的同時,處理及時也是關鍵。
宮腔鏡術中檢測
1、生命體徵:包括呼吸、脈搏、血壓、血氧飽和度及心電監護等。
2、灌流介質:計算灌流液入量和出量的差值(進入患者體內的灌流液量),該差值 ≥ 1000 ml,應嚴密觀察生命體徵改變,警惕灌流液過量吸收綜合徵發生;當灌流液入量和出量差值達到 2000 ml,應注意生命體徵變化,儘早結束手術。
3、血清電解質:灌流液出入量差值 ≥ 1000 ml 時,酌情測定血清電解質變化。
4、B 超監護:可提示宮腔手術切割範圍及深度,防止子宮穿孔。
5、聯合腹腔鏡手術:對複雜的宮腔內手術、子宮畸形、子宮穿孔風險大以及腹腔內病變需同時診斷與治療時,酌情選擇。
宮腔鏡手術併發症防治
1、出血
宮腔鏡手術術中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宮內膜下方肌層組織破壞較深。出血的高危因素包括子宮穿孔、動靜脈瘻、胎盤植入、宮頸妊娠、剖宮產瘢痕妊娠和凝血功能障礙等。
減少出血的對策包括術前藥物預處理(縮宮素及止血藥物的應用)、宮腔球囊壓迫、聯合腹腔鏡監護已經預防性子宮動脈阻斷等。處理方案依據出血量、出血部位、範圍和手術種類確定。
2、子宮穿孔
引起子宮穿孔的高危因素包括宮頸狹窄、宮頸手術史、子宮過度屈曲、宮腔過小以及施術者經驗不足等。
(1)臨床表現:
宮腔塌陷,視線不清;
B 超聲像圖見子宮周圍遊離液體,或大量灌流液進入腹腔;
宮腔鏡可見腹膜、腸管或大網膜;
如有腹腔鏡監護則可見子宮漿膜面透亮、起水泡、出血、血腫或穿孔的創面;
作用電極進入並損傷盆腹腔臟器引起相應併發症症狀等。
(2)處理:首先查詢穿孔部位,確定臨近臟器有無損傷時,可使用縮宮素及抗生素、觀察;穿孔範圍大、可能傷及血管或有臟器損傷時,應立即腹腔鏡或開腹探查並進行相應處理。
(3)預防:
加強宮頸預處理、避免暴力擴宮;
酌情聯合 B 超或腹腔鏡手術;
培訓與提高術者手術技巧;
酌情使用 GnRH-α類藥物縮小肌瘤或子宮體積、薄化子宮內膜。
3、灌流液過量吸收綜合徵
宮腔鏡手術中膨宮壓力與使用非電解質灌流介質可使液體介質進入患者體內,當超過人體吸收閾值時,可引起體液超負荷及稀釋性低鈉血癥,並引起心、腦、肺等重要臟器的相應改變,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包括心率緩慢,血壓升高或降低、噁心、嘔吐、頭痛、視物模糊、焦躁不安、精神紊亂和昏睡等,如診治不及時,將出現抽搐、心肺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1)誘因:宮內高壓、灌流介質大量吸收等。
(2)處理原則:吸氧、利尿、治療低鈉血癥、糾正電解質紊亂和水中毒,處理急性左心功能衰竭、防治肺水腫和腦水腫。特別注意稀釋性低鈉血癥的糾正,應按照補鈉量計算公式計算並補充:所需補鈉量 =(正常血鈉值-測得血鈉值)52%×體質量(kg)。
開始補給量按照計算總量的 1/3 或 1/2 補給,根據患者神志、血壓、心率、肺部體徵及血清 Na+1、K+1、Cl-1水平的變化決定後續補給量。切忌快速、高濃度靜脈補鈉,以免造成暫時性腦內低滲透壓狀態,使腦組織間的液體轉移到血管內,引起腦組織脫水,導致大腦損傷。宮腔鏡雙極電系統以生理鹽水作為宮腔內灌流介質,發生低鈉血癥的風險降低,但仍有液體超負荷的風險。
(3)預防:
宮頸和子宮內膜預處理有助於減少灌流液的吸收;
保持宮腔壓力 ≤ 100 mmHg 或<平均動脈壓;
控制灌流液差值在 1000~2000 ml;
避免對子宮肌壁破壞過深。
4、氣體栓塞
手術操作中的組織氣化和室內空氣可能經過宮腔創面開放的血管進入靜脈迴圈,導致氣體栓塞。氣體栓塞發病突然,進展快,早期症狀如呼氣末 PCO2下降、心動過緩、PO2下降,心前區聞及大水輪音等;繼之血流阻力增加、心輸出量減少,出現紫紺、低血壓、呼吸急促、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
(1)處理:立即停止操作、正壓吸氧、糾正心肺功能衰竭;同時,輸入生理鹽水促進血液迴圈,放置中心靜脈導管,監測心肺動脈壓。
(2)預防:
避免頭低臀高位;
手術前排空注水管內氣體;
進行宮頸預處理,避免粗暴擴宮致宮頸裂傷;
加強術中監護與急救處理。
5、感染
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症,生殖道感染急性期禁忌手術。
6、治療失敗與復發
治療失敗或症狀復發可酌情選擇後續治療,包括二次宮腔鏡手術、藥物或子宮切除手術。特別強調宮腔鏡手術為治療子宮疾病的保守性手術,術前應充分履行知情同意義務,切忌違反患者意願強制施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