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到鄰近的腸道內腔,造成腸梗阻的過程。腸套疊有兩種型別:原發性腸套疊,通常始於迴腸-結腸連線處,常見於嬰幼兒。繼發性腸套疊(空腸-空腸,空腸-迴腸,迴腸-迴腸),這發生在年齡較大的兒童。後者與特殊臨床症狀(如過敏性紫癜,囊性纖維化,血液惡液質)有關或可能繼發於誘發點(息肉或迴腸末端淋巴結增生);它偶爾發生在術後(廣泛的腹膜後淋巴清掃術後)。
腸套疊是2歲以內的寶寶常見病,又以10個月內的嬰兒發病率最高。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由於腸蠕動將套入腸段向前推進,腸繫膜被牽拉,腸套疊鞘部產生強烈收縮會引起劇烈疼痛。當一陣腸蠕動過後,疼痛停止,直到下一陣腸蠕動再引發疼痛。因此,患兒會出現陣發性哭鬧,每15-20分鐘哭鬧一次。同時,還有嘔吐、果醬樣血便等症狀,寶寶精神不好,尿量減少,腹部能摸到臘腸樣包塊。
一、誘因
導致寶寶腸套疊的誘因有很多。周維分析,嬰幼兒原本腸道不如成人穩定,換季時,天氣變化可能導致腸道蠕動不規律;腸道病毒感染也可能影響腸管的正常蠕動;更換奶粉、新增輔食也容易出現腸道蠕動的功能紊亂;還可能是嬰兒期迴盲瓣過度肥厚等。
二、症狀
1、腹痛
由於孩子年齡小,不能主訴腹痛,所以常表現為突然的陣發性哭吵,雙腿屈到腹部,面色蒼白,發作幾分鐘後會再次發作。
2、嘔吐
孩子腹痛發作後,不久就會出現嘔吐。嘔吐物一開始是乳汁、乳塊或食物殘渣,接著可能有草綠色的膽汁,嚴重時甚至吐出有糞臭的液體。
3、便血
剛發病時可能有1-2次正常大便,但幾小時後,就可能排出暗紅色的血便或血和粘液的混合物,稱為果醬樣大便。
4、腹部腫塊
一般見於疾病的初期,當腹痛緩解、腹肌鬆弛時,家長可以在孩子的右上腹部摸到像臘腸或香蕉一樣的腫塊。腫塊略有彈性,表面光滑,稍稍可以活動,這是診斷孩子腸套疊最有價值的體徵。
三、療法
腸套疊治療有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兩種。在非手術療法中有空氣灌腸、B超下水壓灌腸等復位療法,相比X線透視下空氣灌腸,B超無輻射這一點會讓更多的家長安心。如果灌腸無法復位,則需要手術。
四、注意
治療小兒腸套疊的關鍵就是早期發現,如發生腸套疊未能及時就醫,寶寶要承受很大的痛苦。並且,發病超過12小時,可能會引發腸梗阻、腸壞死、休克等嚴重後果。如果發病24~48小時,懷疑出現腸壞死,則需要手術治療。
為了避免誘發寶寶腸套疊,日常護理要注意。換季時少帶寶寶到人多的公共場所,以避免病毒感染;日常少讓寶寶吃不消化的食物,寶寶的餐具應注意衛生、仔細消毒;腸道蠕動是順時針方向,不要逆時針按摩寶寶的腹部,以免阻礙正常腸道蠕動。
此外,提倡母乳餵養,科學新增輔食。建議寶寶6個月後再新增輔食。每次增加一種新輔食,數量也宜由少到多慢慢增添,海鮮等容易誘發過敏的食物最好不要過早餵給寶寶。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