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科 副主任醫師 張連玉

  骨質疏鬆症是絕經後婦女和老年人最常見的骨代謝性疾病。給患者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和痛若,骨質疏鬆的嚴重後果在於任何輕微活動或創傷都可能導致骨折,患者一旦骨折又可危及生命。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具體情況!

  骨質疏鬆症:是全身骨骼成分減少的一種現象,主要表現為骨組織內單位體積中骨量減少,骨礦物質和骨基質隨年齡的增加(或婦女絕經後)等比例的減少,骨組織的顯微結構發生改變而致其骨組織的正常荷載功能發生變化。骨質疏鬆在臨床上表現為腰背疼、病理性骨折。椎體變形、體態變形致“龜背”出現,伴有周身骨骼的疼痛等症狀,稱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骼疾病。

  年輕女性患骨質疏鬆症的原因主要有:

  NO.1 節食減肥“減”出的骨質疏鬆

  減肥,是現代女性永恆的話題。年輕女性為了擁有苗條身段而節食減肥瘦身,平時偏食素食,遠離高熱量高營養食品,使營養不合理,致使體內攝鈣不足,加上減肥致體內脂肪減少,由於脂肪和雌激素含量有關,女性雌激素量往往隨脂肪減少而降低,雌激素水平長時間下降,會加速骨骼鈣質的丟失,引起骨質疏鬆症。

  NO.2 美白“美”出的骨質疏鬆

  “一白遮三醜,以白為美,這是年輕性的座右銘”徐洪璋主任介紹,眾所周知,維生素D有助於體內對鈣質的吸收,而陽光照射是維生素D產生的必備因素,而年輕女性美白遠離太陽的行為不能有效增加體內維生素D就大大影響了體內鈣質的吸收。

  NO.3 不良生活習慣“生”出的骨質疏鬆

  一項流行病學研究證實,經常不規律睡眠,如長期加班熬夜、開夜車、長期飲用咖啡、飲料及吸菸、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會影響鈣質吸收與體內雌激素水平,造成骨質疏鬆。

  NO.4 其他特殊情況 引發的骨質疏鬆

  年輕女性容易得骨質疏鬆的情況,哺乳期女性容易得骨質疏鬆。哺乳期由於垂體分泌大量泌乳素使卵巢處於抑制狀態,雌激素水平降低,低雌激素使骨量減少。哺乳期因需要滿足新生兒生長髮育的需要,鈣從骨中動員比妊娠期更多,其程度取決於乳量的多少和哺乳期的長短。

  骨質疏鬆的病因:

  “人老了,骨就鬆了”似乎是一種生理情況,因此很多人都不把骨質疏鬆當成一回事。殊不知骨質疏鬆是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要減少骨折的發生,首先要從防治骨質疏鬆做起。那麼哪些因素會導致骨質疏鬆呢?

  1、內分泌

  與骨質疏鬆症有關的激素有8種之多,它們是:雌性激素、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活性維生素D、甲狀腺素、雄激素、皮質類固醇激素、生長激素等,而以前4種激素尤為重要,特別是性激素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尤其對婦女的影響更為明顯,例卵巢摘除或過早閉經的女性,由於雌激素分泌減少或不分泌,易發生骨質疏鬆。雌激素具有抑制骨吸收、增強成骨細胞活動、抑制骨鈣溶出、促進骨重建的作用;雄激素具有促進蛋白合成、促進骨基質合成的作用。老年人由於性腺功能減退,雌激素、雄激素的生成減少,因而易發生骨質疏鬆。

  2、營養因素

  鈣、磷、蛋白質、微量元素(氟、鎂、鋅)、維生素C、維生素D等的缺乏與骨質疏鬆密切有關。其中尤以鈣、磷兩種元素缺乏為主要原因。

  3、失用因素

  因骨折或骨病而需長期固定的患者,因患病需長期臥床者,肌肉癱瘓者,可引起骨質疏鬆症。一般認為,機體長期處於靜止狀態時,肌肉活動減少,骨缺少肌肉刺激,結果骨母細胞減少,正常骨的代謝過程遭到破壞,破骨細胞相對活躍,造成骨骼中的鈣溶出,尿中的鈣排出增加,終導致骨質疏鬆症。運動員肌肉發達,骨質緻密而堅硬,極少患骨質疏鬆症。老年人手術後或患嚴重疾病如心肌梗死,腦卒中時,為預防骨質疏鬆症,要避免長期絕對臥床,提倡早日下床活動。

  4、缺少活動

  運動、日光照射、重力負荷因素與骨量多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有密切關係。運動時,神經內分泌調節對骨骼提供充分的礦物營養,使全身和區域性骨鈣含量增加;運動還可以保持對骨骼一定的機械刺激,刺激成骨細胞的活性,增加骨的形成;運動鍛鍊還可使絕經期婦女的雌激素分泌輕度增加。當這種機械刺激減少或消失時,骨的吸收會超過骨的形成,進而導致骨質疏鬆症。人的運動能力隨年齡的增加而減退,增齡使骨骼系統和肌肉功能發生退行性變化,而經常運動可推遲老年人這種退化性變化。老年人由於行動遲緩、鍛鍊少或長期臥床,易發生骨質的丟失。老年人若適當鍛鍊不僅可使肌肉適應性加強,增加肌肉的力量,而且可減少骨量丟失,保持適當的運動有助於改進骨質量,是降低骨質疏鬆症危險性的重要手段。

  5、遺傳因素

  骨量的丟失也與遺傳因素有關,因此,遺傳因素也是骨質疏鬆症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黑人的骨骼較重,白種人、黃種人比黑人發生骨質疏鬆症及骨折的機會多,且症狀較重;身材矮小的人較身材高大的易發生骨質疏鬆症;即使生活條件、身體狀態、環境因素相近、性別相同、年齡相近的兩個人,其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和程度也有差別,這些事實都揭示了骨質疏鬆症與遺傳基因有關。因此,對於嚴重骨質疏鬆症患者詢問其是否有家族史是必要的。

  6、性別與年齡因素

  男女性的骨量在35~40歲以後開始下降,女性在絕經期以後的骨量丟失遠遠高於男性,故女性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大大高於男性,女性比男性患病率高2~8倍。男性的骨量丟失始終是緩慢進行的,骨質的總丟失量比女性相對較小,因骨質疏鬆而導致骨折的發生率也較女性為低。

  7、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對骨重建有調節作用,因此免疫功能玫變與骨質疏鬆症發生也有關係。如類風溼關節炎可以引起骨質蔬鬆症,提示結締組織免疫功能老化或缺乏可能與骨質疏鬆症的發病有一定關係。

  8、疾病因素

  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肝腎疾病、腸胃疾病、類風溼關節炎等都可引起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此外,影響身體活動的疾病,如偏癱、長期臥床的病人,易發生骨質疏鬆症。

  9、藥物因素

  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可影響鈣的吸收,尿鈣排洩增加,促進骨量丟失,引起骨質疏鬆症。這些藥物有: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如潑尼鬆、地塞米松等),抗藥(如苯妥英鈉、苯巴比妥、撲米酮等),避孕藥(如炔雌烯醇等),抗結核藥(如異煙肼、利福平等),含鋁抗酸藥(如氫氧化鋁、複方氫氧化鋁、硫糖鋁、複方鋁酸鉍等),肝素等。

  10、氣候與環境因素

  氣候的變化影響人體的骨代謝及其營養狀況,長期氣候的不適宜會導致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突然的氣候變化也會加重骨質疏鬆症。環境汙染主要為空氣汙染、食物汙染和水汙染,這類汙染物中含有對骨骼有害的鉛、鋁、鎘等重金屬,通過呼吸或飲食進人人體後,影響骨骼對鈣、磷的吸收,成骨少於破骨,加重骨質疏鬆症。

  臨床表現:

  1、疼痛

  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最常見的症狀,以腰背痛多見,佔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兩側擴散,仰臥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後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彎腰、咳嗽、大便用力時加重。一般骨量丟失12%以上時即可出現骨痛。

  2、身長縮短、駝背

  多在疼痛後出現。脊椎椎體前部負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負荷量更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形成駝背,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鬆加重,駝背曲度加大,老年人骨質疏鬆時椎體壓縮,每椎體縮短2毫米左右,身長平均縮短3~6釐米。

  3、骨折

  骨質疏鬆症最嚴重的後果是骨折。在臨床上主要發生在富含鬆質骨的區域,主要在髖部、胸腰椎、橈骨遠端、肱骨近端及踝部。其中尤以髖部骨折最為嚴重,由於骨折後必須要臥床,故容易發生肺炎、靜脈炎、泌尿系統感染及心腦血管異常,據國外報導有10~20%的病人在發病第一年內死亡,一半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

  4、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脊椎後彎,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顯著減少,患者往往可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症狀。

  治療方法:

  飲食療法補:鈣是根據生理髮育不同階段鈣的需求,通過食物(如牛奶、奶製品等)補充鈣和維生素D。飲食補鈣的方法較多,排骨湯、牛奶等是較好的補鈣食物,蝦皮、扇貝、豆腐、青菜等也是含鈣較高的食物,老年人可根據需要調節飲食予以補充。

  藥物療法:降鈣素,降鈣素為一種肽類激素,可以快速抑制破骨細胞活性,緩慢作用可以減少破骨細胞的數量,具有止痛、增加活動功能和改善鈣平衡的功能。

  維生素D和鈣:維生素D及其代謝產物可以促進小腸鈣的吸收和骨的礦化,活性維生素D可以促進骨形成,增加骨鈣素的生成和鹼性磷酸酶的活性。

  溫馨提示:

  1、飲食方面: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宜吃過多甜或鹹的食物,不宜攝入蛋白質過多,會造成鈣的流失,忌飲咖啡,菸酒。

  2、多吃富含鈣的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多食用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3、適當的運動,如跑步。

  4、多進行日光浴。

  5、定期檢查骨骼密度,掌握骨質狀況。

  骨質疏鬆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也中槍,尤其是年輕女性更是骨質疏鬆容易青睞的人群,骨質疏鬆不容小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運動,遠離天敵可樂、咖啡和巧克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