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風溼免疫科 副主任醫師 李明

  風溼是一個不斷髮展的與時俱進的名詞,從希波克拉底的醫案到十九世紀中期西醫關於風溼病的探索,從免疫學飛速發展到如今國際風溼病診治規範的修訂,他總在不斷充實著自己的內容。

  如今,醫學的發展進入精、細、深的歷史階段,各學科的研究不斷細化深化,像心臟病學、呼吸病學、腎臟病學、腫瘤學等大多數病種都有了清晰的規範的診斷治療方法,且已被廣大醫學工作者所接受,而風溼病學由於其發病機制複雜,臨床表現多變,發展相對緩慢。

  但隨著近50年來,特別是近20年的免疫學及分子生物學的一系列重大發展,風溼病學有了飛躍發展,人們曾經先後提出使用膠原病、結締組織病來概括這一類疾病,但因其不夠全面,多被棄用。所以,當今臨床學者主張使用風溼病這一名稱,二十世紀末提出的自身免疫病也僅指風溼病中的一部分病。

  正因為風溼病複雜、多變、有些難以診斷、有些治療效果差,加之有關醫學科普教育宣傳力度不大,人們對她陪感疑惑、心存恐懼,從產生一些盲目的、模糊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錯誤的認識,不但普通民眾如此,有些從醫者亦如此。下面,就某些方面的錯誤認識作簡單介紹。

  誤區之一:風溼病是不治之症

  目前,大多數風溼病經過治療不能達到治癒的目的,而人們往往希望吃過藥、打過針後,病魔除根,永不再復發。像常見的風溼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需長期甚至終身服藥,像系統性紅斑狼瘡,病變器官多,治療花費多,復發機會多,生命質量差。

  所以,人們便以為風溼病是不治之症,恐慌過甚。其實,多數風溼病在急性期強化治療後便可得到長期緩解,只要平時規律、按時複診服藥,並不影響生活,可以從事一定的工作,有些疾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甚至不影響生育及壽命。

  我們對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很熟悉,終生服藥、終生治療好像理所當然地接受,但談到風溼病,總覺迷惑而恐懼,其實,現在多數風溼病的治療有了很大發展,都是可治可控的,我們應像對待高血壓一樣心平氣和地對待風溼病,心理放鬆,積極治療,勇敢面對。

  誤區之二:風溼病治也行,不治也行

  由於多數風溼病都需終生防治,並且治療效果多數不會立竿見影,像類風溼性關節炎、強值性脊柱炎、乾燥綜合徵、成人Still病,患者開始時可能積極就診,隨著治療的進行,往往發現服藥多、效果慢、易反覆,而這些病不會很快出現心臟、腎臟、腦等重要器官的病變,人們便產生了“治也治不好,不治也不要命”的感覺。

  其實恰恰相反,及早治療、最佳時機治療是風溼病治療成功的關鍵。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最佳治療時機在發病後前2年,有些專家甚至主張發病後2月是關鍵時期,超過2年雙手關節會出現骨質破壞,不可逆轉,及時治療可以避免關節畸形及功能的喪失。

  系統性紅斑狼瘡更強調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病情,緩解期堅持服藥,預後一般較好,20年前,此病的5年存活率不足50%,現在,10年生存率可達75%以上,但如果錯過治療時機,一旦發生多個器官的損害加重,治療起來會事倍功半。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常見的發生在少年青年人群中的疾病,目前無根治辦法,但如果儘早、規律治療,大多數可以避免關節的融合及脊柱的強直,並不影響生活、生育及從事適當的工作。所以,得了風溼病,積極的治療才是明智之舉。

  誤區之三:風溼病西醫治療不如中醫治療

  由於西醫治療風溼病有些效果差,藥物毒副作用明顯,多對肝、腎、血液有損害,有些人便聽之色變,避之不及,不敢用藥,不嚴格遵循醫生的醫囑,私自停藥換藥。

  而中草藥在一般人看來,無毒無害。事實上,儘管目前我國為數不少的風溼病患者服用中醫藥治療,並取得較好成績,但在診治方面仍然是西醫占主導地位。

  這是因為風溼病是以西醫命名的疾病,診治標準都是西醫制定的,西醫在診斷和治療上針對性較強。中醫在辯證上雖有優勢而在辯病上則略顯遜色,傳統的望、聞、問、切的四診方法也代替不了實驗室的化驗指標。

  在多數風溼病的早期、急性期,為了儘快的控制病情,減緩關節及臟器的損害,應以西醫為主,規範用藥,病情穩定且化驗指標基本正常,可以輔以中醫調整,長期服用中藥可以鞏固療效,防止病情復發。

  誤區之四:關節痛+抗O高=風溼性關節炎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了一種概念,抗O高就意味著鏈球菌的感染,而鏈球菌的感染會導致關節炎。於是,每出現關節痛的時候,特別是年輕人,會記著到醫院去查一查抗O,如果發現高,就斷定得了風溼性關節炎,匆忙就醫,或自己買藥治療。

  其實在目前,風溼性關節炎是一個過時的、備受爭議的名詞,過去生活水平低,鏈球菌感染機會多,醫療條件差,風溼熱發病較多,合併關節炎常見,於是醫學上用風溼性關節炎專指風溼熱伴發的關節炎。

  現在風溼熱發病極少,而人們往往望文生義,把由受涼、風寒、冷凍、潮溼引起的關節痛疼一律稱為風溼性關節炎,而關節痛可能是脊柱關節病,也可能是類風溼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甚至是骨關節炎、韌帶損傷。所以,這個名詞在醫生和大眾之間存在嚴重的誤解、歧義,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混亂,不利於醫患交流。

  因此,有的專家建議棄用。抗O本質上是一種抗體,是機體為對抗鏈球菌O抗原而產生的抗體,它的升高有兩種情況,一是滴度測定明顯升高,說明近期可能有鏈球菌的感染,常見呼吸道、面板粘膜、軟組織。少數人可由此引發關節炎、腎炎等,這種關節炎一般稱反應性關節炎。

  另一種情況是測定滴度超出正常,但滴度不高,說明以前曾感染過鏈球菌而未得到徹地治療,或者體內有隱性感染灶慢性刺激機體,體記憶體留少量抗體。一般情況下,低滴度的抗O不會對身體產生損害,並且,部分正常老年人、腫瘤患者會出現抗O高。所以,抗高O並不可怕,應積極尋其原因,正確對待;關節痛並不意味著風溼性關節炎,應具體分析,尋根問源。

  誤區之五:關節痛+類風溼因子高=類風溼性關節炎或類風溼因子陽性=類風溼性關節炎

  對一般人來說,類風溼性關節炎是最熟悉的風溼病,類風溼因子是最熟悉的化驗指標,一般醫生都簡稱RF,出現關節痛了,都會想到去化驗三大樣;血沉、抗O、類風溼因子。

  如果看到類風溼因子陽性,就以為患了類風溼性關節炎。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緣於對類風溼因子的誤解,RF本質上是一種自身抗體,由淋巴細胞產生,和自身免疫球蛋白結合,參與免疫複合物的形成。它在類風溼性關節炎中的陽性率為80%左右,是重要的診斷參考指標,但不是特異的診斷的標準,因5%的正常老年人可陽性,隨著年齡的增高,陽性率可增高,年齡超過75歲的老年人,陽性率可達20%以上。

  且在其他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系統性硬化症、肌炎、混合型結締組織、IgA腎病等,RF陽性率可達5%~90%,在一些常見病如感染、肝病、肺間質纖維化、結核等RF可呈陽性或檢測滴度增高。所以,RF高並不意味著類風溼性關節炎,一定要客觀分析,最好去諮詢專業醫生。

  誤區之六:女性不會得強直性脊柱炎

  對我們大多人而言,這似乎是一條鐵律,甚至我們要舉例說明疾病的發生與性別的關係時,便往往會拿出這個例子,說強直性脊柱炎以男性發病為主,男女比例約為8~9:1。

  的確,傳統的、經典的教材、醫學讀物都強調女性得強直性脊柱炎的機會與可能極低,所以,青年女性患了關節痛、腰痛,醫生往往習慣地把強直性脊柱炎排除在外。

  但近20年來,隨著風溼病的發展,風溼病醫生髮現,女性中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並不少見,男女發病比例約為4~5:1,近幾年,歐美風溼病學者甚至提出男女發病無明顯差別,他們發現,很多慢性關節痛、腰骶痛女性患者多數可歸類為脊柱關節病,其中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不少見,給予慢作用藥物會收到明顯療效。

  只不過,女性患者發病較遲,症狀多輕,預後總體較好。如得不到及時治療,也會影響勞動力,甚至致殘。所以,我們應當改變舊觀念,樹立新思維,避免因此而造成的誤診。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