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嬰兒的牙齒萌出前,最好在哺乳後或每天晚上,用手指纏上紗布,放在白開水或生理鹽水中浸溼後擦洗牙齦和顎部,進食後給孩子喂開水或漱口。清除牙菌斑應從第一顆乳牙萌出時開始。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做好最基本的口腔保健非常重要,嬰幼兒期主要的口腔疾病是齲齒,主要是由牙菌斑引起。
第一顆牙齒萌出時要做口腔檢查,最遲要在寶寶滿12個月之前進行。醫生會針對寶寶的餵養習慣,提供健康諮詢,指出哪些不良餵養習慣可能導致嬰幼兒齲齒,同時還會告訴你健康科學的餵養和飲食。臨床發現,大多數因齲齒而就診的嬰幼兒,均有不良的餵養習慣。可見,有關餵養和飲食的建議,在寶寶第一次口腔檢查中進行諮詢是非常重要的。
兩歲以後的兒童要自己刷牙,掌握刷牙方法,有效地刷牙,父母最好與兒童一起做好早晚餐後的刷牙與漱口。6歲左右的兒童乳牙開始脫落,恆牙逐漸萌出,此時可發生疼痛、牙齦紅腫、不舒服等症狀,應及時找醫生檢查處理,以保護好新萌出的恆牙。
照顧出牙寶寶的7個準則
1、出牙一般是不疼的,但有些寶寶會感到不舒服和煩躁。你可以用乾淨的手指或溼潤的紗布,放入孩子的口中磨擦牙齦,這樣會對他有所幫助;涼涼的出牙環也可以用來緩解孩子出牙時的牙齦不適。
2、要謹慎使用牙膠,過多地使用牙膠對孩子沒有好處。
3、出牙不會引起發燒。如果孩子發燒,應該帶他去看醫生,可能另有原因。
4、母乳餵養對寶寶的牙齒髮育是有利的。
5、寶寶6個月大時就可以使用水杯,這些有利於他的牙齒髮育。
6、在兩餐飯之間只要新增些水或普通純牛奶即可,不要讓孩子喝果汁或其他飲料。如果您想給寶寶喝些果汁或加了甜味劑的牛奶,可以直接讓孩子在用餐時飲用。
7、寶寶出第一顆牙時,就應該幫他刷牙了,一天兩次,最重要的一次是在晚上就寢前。
10大毀牙習慣
1、吮指:大概每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有過吮指的習慣,如果到五六歲仍不改正的話,會造成牙齒明顯的錯合畸形。吮指時,如果是把拇指放在正在萌出的上下前牙之間,會阻擋前牙的正常萌出。
2、亂舔舌頭:孩子在換牙期間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常用舌頭舔鬆動的乳牙或新長出的恆牙,從而形成吐舌頭或是伸舌頭的壞習慣。舌頭常在上下牙之間形成區域性開合,牙齒之間會出現縫隙。
3、咬嘴脣:如果經常咬上嘴脣可能造成前牙反合,下頜向前突出。咬下嘴脣則會導致上前牙突出,下頜後縮,上嘴脣會變得厚而短,呈張開狀態,牙齒外露。
4、偏側咀嚼:孩子在乳牙發展的後期容易出現偏側咀嚼習慣,由於乳牙脫落,一側牙齒正常的咀嚼功能受到影響,所以只能用另外一側咀嚼。這會造成面部左右發育的不對稱,而不常咀嚼的一側因為缺少食物的沖刷更容易堆積牙垢,出現齲齒和其他牙周疾病。
5、咬東西:很多孩子喜歡啃手指甲或者咬衣角、袖口、被角、枕角及吮吸奶嘴等,因為在咬這些物體的時候一般總固定在牙齒的某一個部位,因而容易形成牙齒區域性的小開合畸形。
7、不良睡眠習慣:有的寶寶習慣在睡覺時把手肘、手掌、拳頭等枕在一側臉的下方,或是喜歡經常用手託著一邊的腮部,這些習慣對於孩子對頜面部的正常發育及面部的對稱性都有影響。
8、睡前吃糖:糖分在細菌的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乳酸,腐蝕牙齒形成蛀洞。晚上睡覺的時候很少喝水,人體各個器官大多也休息了,唾液分泌減少,睡前吃糖就很容易發生齲齒。
9、亂剔牙:孩子如果形成了剔牙習慣,牙縫會慢慢變寬,食物容易嵌進牙縫裡。另外,剔牙的牙籤如果不衛生,在剔牙時牙齦的黏膜被剔破後細菌進入,可能會形成感染。
10、隨意服藥:懷孕4個月後至孩子7歲前服用四環素類藥物,會使牙齒顏色變黑,牙齒表面缺損凹凸不平。抗癲癇藥、鈣通道阻滯劑類降壓藥、免疫抑制劑,長期服用容易引起牙齦增生。
11、刷牙用力過大:刷牙用力過大會造成牙齒表面釉質與牙本質間的薄弱部分過分磨耗,形成楔狀缺損,引起牙齒過敏,繼發齲齒,甚至牙髓暴露或出現牙齦損傷、萎縮。
12、疾病損害牙齒:麻疹、水痘、猩紅熱等傳染病,使形成牙齒的組織發育受損,影響將來牙齒的形態;消化不良、胃腸炎、結核病、小兒麻痺症等疾病,嚴重破壞機體的營養狀況,妨礙上下頜骨的生長髮育,造成牙骨的錯合畸形;佝僂病易造成頜骨的畸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