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處方藥與非處方藥管理制度,極大地方便了公眾自我藥療,處理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輕微病症及身體不適。同時,OTC的流行促進了人們醫療保健觀念的更新,提高了公眾自我保健的意識,節約了大量的社會公共資源。但人們在非處方藥的應用過程中,常常還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⑴OTC無毒副作用
雖然OTC將安全性放在第一位,但並不意味著使用過程中無不良反應。即使像阿司匹林這樣一般公認為比較安全的常用藥物,也可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而且隨著OTC的增多,消費者使用OTC的範圍增大和用量的增加,藥物不良應、藥物相互作用危害的機會也會增多。
⑵模仿他人用藥
有些人身體不舒服,感到症狀與他人相似,就模仿他人用藥,卻忽視了許多疾病可有類似的症狀,同一種疾病會有多種症狀同時出現的可能性,即使疾病相同,人與人之間還存在個體差異和不同誘發因素等。此外,還應該注意到同一藥物對於不同的病人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要因病、因人科學地使用OTC,才能達到預期的療效。
⑶濫用OTC
因為消費者醫學知識方面的限制,出現自我診斷錯誤而用不恰當OTC的情況差較多見的。濫用OTC會掩蓋其他疾病或加重病情,特別是解熱止痛類藥物,如使用不當,會掩蓋潛在的感染性或其他疾病,延誤或加重病情。
⑷“老毛病”現象
某些人憑著自我感覺不適或個別明顯體徵,自我判斷是“老毛病”,便不加思索選用過去曾用的某某藥。如此這樣反覆使用某種藥物,將會對機體造成一些意想不到損害。如:長期使用某種藥可能產生產生耐藥性或者某些藥源性疾病。
⑸重複用藥
有些患者在OTC的應用過程中,往往多種藥物並用,其實有些藥物中含有同一種成分,多種藥物並用會使某一藥物劑量過大,對人體造成損害.如許多治療感冒的藥物中都含有撲熱息痛,重複用藥可造成撲熱息痛用量過大造成肝損害。
⑹隨意增減藥量
有些病人用藥不能按時定量,療程不分長短,忘服、漏服、亂服現象時有發生。究其原因:有些因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用藥不便而忘服;有些病情稍有好轉,不適感覺明顯減輕時,就不想再用藥;有些為治病心切,急於求成而亂服,使用劑量隨意加大或在短時間內頻繁更換品種,這種不規範用藥,尤其是抗生素類藥物,易導致耐藥菌種增多,二重感染等,使病情複雜化,給治療帶來困難。
⑺多藥合用
有些醫患雙方都有這種心態,對一時難以確診的疾病,採取多藥並用,認為可達到防治兼顧,事實上無指徵的多藥合用,將會攪亂人體正常防禦功能,易引起藥物與藥物、藥物與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增高,甚至會產生某些併發症使病情加重。有時會掩蓋病情,延誤診斷和治療。
⑻批量購買OTC
有些消費消費者在藥店優惠活動期間大量購買OTC,作為家庭儲備,這是十分不妥的。因為藥品都有一定的儲存期限,過多的儲備,往往導致過期作廢,不僅不經濟,也造成資源浪費。作為家庭備用的藥物,一定要適量購買,定期整理,及時丟棄過期、變質藥品。
⑼把OTC當作保健品
維生素E,
維生素C是抗氧化約物,有提高免疫力、抗衰老等功效,有些人便把它當作保健品長期大劑量服用。其實,大劑量維生素E的長期服用,不僅不能提高免疫力,反而使免疫力下降,並可引起血栓靜脈炎、肺栓塞、下肢水腫、血清膽固醇升高等。而長期大劑量的應用維生素C,可導致溶血,重者可致命。此外,有些人喜歡長期服一些清咽利喉的含化片來清潔口腔,消除異味。實際上,多數含化片中都含有抗菌成分,長期應用,會使口腔抵抗力降低,以至出現口腔潰瘍或者感染。
⑽家庭藥品久備不用
有些人為備急用,總是多買些OTC作為家庭備用藥,以便偶爾用之。由於患者缺乏對藥物基本知識的瞭解以及家庭儲存條件的限制,不能按藥物的特性加以貯存保管,有些藥物因吸潮、黴變、過期而造成浪費。因此,家庭用藥不宜多備、久備。在保管上要按照藥物的理化性質,採取低溫、防溼、避光、密閉等相應措施,並且還要經常檢視,及時更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