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是能夠被人體免疫細胞識別、攻擊和人體需要清除的物質,大多數抗原的主要化學成分是蛋白質。抗體是某抗原被人體免疫細胞識別後,由免疫細胞產生的能夠與該抗原結合的蛋白質。抗體與抗原的結合具有專一性和特異性。
乙型肝炎病毒至少有四個抗原抗體系統:HBsAg/抗-HBs、HBeAg/抗-HBe、HBcAg/抗-HBc、HBxAg/抗-HBx,分別稱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表面抗體、e抗原/e抗體、核心抗原/核心抗體、x抗原/x抗體系統;其中HBcAg因為檢測過程複雜,不作為常規檢測專案;x抗原/x抗體因為水平低,也不作為常規檢測專案。
臨床上常規檢測的乙型肝炎抗原和抗體有五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習稱“兩對半”。無論是自限性或持續性乙型肝炎,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體到人體清除乙型肝炎病毒,或從疾病發生到疾病恢復,血清“兩對半”有特定的演變規律,表現為“兩對半”各成分的不同組合形式,稱為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標誌模式。“自限性”可理解為自我恢復,“持續性”可理解為不能自我恢復並出現長期反覆發作。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體後,最早出現的抗原為HBsAg,最遲消失的抗原也為HBsAg,可稱為“早出晚歸”;HBeAg出現在HBsAg出現後不久,但其消失又早於HBsAg,可謂之“遲到早退”;抗-HBc的出現與消失與肝細胞內病毒的存在相平行,換言之,最早產生的抗體是抗-HBc,但其消失很晚;抗-HBe出現於HBeAg消失之後、HBsAg消失之前;抗-HBs出現在HBsAg消失之後,在肝細胞內病毒被徹底清除後仍存在一段時間,持續時間最長。
因此,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體到人體清除乙型肝炎病毒的過程中,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標誌模式有八種:首先是單項HBsAg陽性,接下來依次經歷[HBsAg,HBeAg,抗-HBc]陽性、[HBsAg,抗-HBc]陽性、[HBsAg,抗-HBe,抗-HBc]陽性、[抗-HBe,抗-HBc]陽性、[抗-HBs,抗-HBe,抗-HBc]陽性、[抗-HBs,抗-HBc]陽性,最後是單項抗-HBs陽性;
其中[HBsAg,HBeAg,抗-HBc]陽性、[HBsAg,抗-HBc]陽性、[HBsAg,抗-HBe,抗-HBc]陽性、[抗-HBe,抗-HBc]陽性、[抗-HBs,抗-HBe,抗-HBc]陽性、[抗-HBs,抗-HBc]陽性可分別稱為“大三陽”、“大二陽”、“小三陽”、“小二陽”、“恢三陽”、“恢二陽”。
從“大三陽”到“大二陽”、“大二陽”到“小三陽”、“小三陽”到“小二陽”預示疾病從感染、發病到趨向恢復,肝細胞內仍有病毒存在,但病毒數量依次減少;從“恢三陽”到“恢二陽”預示疾病趨向終止並進入恢復期,肝細胞內僅有殘留病毒存在,而且殘留病毒越來越少。
大多數急性乙型肝炎,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標誌模式從“大三陽”到“小二陽”的演變時間不超過3個月,稱為自限性乙型肝炎。僅少數急性乙型肝炎,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標誌模式在3個月內不能出現“小二陽”,提示很可能演變為持續性乙型肝炎。
在自然條件下,約半數持續性乙型肝炎患者,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標誌模式在有生之年能夠演變為“小三陽”。能夠實現從“大三陽”到“小三陽”演變的持續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現從“大三陽”向“小三陽”轉變的年齡一般在35歲左右。
僅少數持續性乙型肝炎患者,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標誌模式在有生之年能夠演變為“恢三陽”。能夠實現“小三陽”到“恢三陽”演變的持續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現從“小三陽”向“恢三陽”轉變的年齡一般在55歲左右。
需要強調的是,單項HBsAg陽性不能稱為“健康”攜帶者,因為雖然感染者沒有症狀,但病毒已經進入肝臟;只有最後是單項抗-HBs陽性才說明肝細胞內沒有殘留病毒,但並不意味著永遠不會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因為抗-HBs沒有永久保護性。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