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傷四科(創傷、正骨) 副主任醫師 董永東

  一、概述

  “滑鼠手”通俗而狹義的講就是“腕管綜合症”,是指人體的正中神經、以及進入手部的血管,在腕管處受到壓迫所產生的症狀,主要會導致示指和中指僵硬疼痛、麻木與拇指肌肉無力感。

  現代越來越多的人每天長時間的接觸、使用電腦,這些上網族多數每天重複著在鍵盤上打字和移動滑鼠,手腕關節因長期密集、反覆和過度的活動,導致腕部肌肉或關節麻痺、腫脹、疼痛、痙攣,使這種病症迅速成為一種日漸普遍的現代文明病。

  二、病因

  1、區域性因素

  (1)引起腕管容積減小的因素 如Colles骨折、Smith骨折、舟骨骨折及月骨脫位後畸形癒合,以及肢端肥大症等。

  (2)引起腕管內容物增加的因素 如脂肪瘤、纖維瘤、腱鞘囊腫、腕管內肌肉位置異常(指淺屈肌肌腹過低、蚓狀肌肌腹過高)、非特異性滑膜炎、血腫。

  2、全身性因素

  (1)引起神經變性的因素 如糖尿病、酒精中毒、感染、痛風等。

  (2)改變體液平衡的因素 如妊娠、口服避孕藥、長期血液透析、甲狀腺功能低下。

  3、姿勢因素

  用腕過度勞動者,如計算機操作人員、扶柺杖走路的殘疾人,手指及腕關節反覆屈伸。但需指出的是,有一部分患腕管綜合徵的患者病因不清楚。

  三、臨床表現

  腕管綜合症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正中神經受壓示指、中指和無名指麻木、刺痛或呈燒灼樣痛,白天勞動後夜間加劇,甚至睡眠中痛醒;區域性性疼痛常放射到肘部及肩部;拇指外展肌力差,偶有端物、提物時突然失手。檢查:壓迫或叩擊腕橫韌帶、背伸腕關節時疼痛加重;病程長者,可有大魚際肌萎縮。

  腕部、手掌面、拇指、示指、中指出現麻、痛,或者伴有手動作不靈活、無力等;疼痛症狀夜間或清晨加重,可放射到肘、肩部,白天活動及甩手後減輕;上述部位的感覺減弱或消失;甚至出現手部肌肉萎縮、癱瘓。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且連續幾天不緩解,專家建議,一定儘快去正規醫院看醫生,以便早日作出診斷,採取措施。

  臨床上,一部分患者會因長期病變,導致拇指下的“大魚際”肌肉出現萎縮;甚至會出現間歇性皮膚髮白、發紺;嚴重者可出現拇指、示指發紺、指尖壞死或萎縮性潰瘍,成為不可逆的改變。

  腕管綜合症好發於30~50歲年齡,女性為男性的5倍。雙側發病者約佔1/3~1/2,雙側發病者女∶男為9∶1。由於正中神經受壓,拇、食、中指產生疼痛和感覺麻木。初期常表現為指端的感覺功能障礙,常常因入睡後數小時出現麻木或燒灼痛而致醒,活動後緩解。

  少數患者由於病程較長而出現神經營養障礙,發生大魚際肌萎縮,間歇性皮膚髮白、發紺,嚴重者可出現拇指、示指發紺、指尖壞死或萎縮性潰瘍。檢查時可叩擊腕部掌側正中,造成正中神經支配區的麻木、疼痛,此即Tinel徵陽性。部分病人手腕關節極度屈曲60秒鐘後手指感覺異常加重,此為Phalen試驗陽性。利用血壓計在上臂加壓至遠端肢體靜脈擴張可誘發症狀出現。

  四、檢查

  1、電生理檢查

  電生理檢查提示大魚際肌肌電圖及腕指的正中神經傳導速度測定有神經損害徵,對診斷有一定意義。

  (1)神經傳導速度測定 從腕掌近側腕橫紋至拇短展肌的正常時間間隔小於5ms,而在腕管綜合徵時其神經傳導時間延長。

  (2)肌肉電位測定 可見大魚際正中神經所支配的肌肉有失神經改變。

  2、X線檢查

  X線平片可瞭解腕骨部位有無骨、關節病理改變。

  3、關節鏡檢查

  關節鏡檢查是近年來開展的一種新的檢查方法,在關節鏡下可以瞭解腕管內的病理改變情況,可以進一步明確診斷,也可以在鏡下做腕管鬆解術。

  4、CT及MRI檢查

  腕部MRI和CT檢查可提供有用的臨床資訊,可用以瞭解腕管內情況,但不作為常規檢查。

  五、診斷

  疑有腕管綜合徵時應進一步行如下檢查以明確診斷:

  1、Tinel徵。在腕韌帶近側緣處用手指叩擊正中神經部位,拇、食、中三指有放射痛者為陽性。

  2、屈腕試驗。雙肘擱於桌上,前臂與桌面垂直,兩腕自然掌屈。此時正中神經被壓在腕橫韌帶近側緣,腕管綜合徵者很快出現疼痛。

  3、可的鬆試驗。在腕管內注射氫化可的鬆,如疼痛緩解則有助於確診。

  4、止血帶試驗。將血壓計充氣到收縮壓以上30~60秒鐘即能誘發手指疼痛者為陽性。

  5、伸腕試驗。維持腕於過伸位,很快出現疼痛者為陽性。

  6、指壓試驗。在腕橫韌帶近側緣正中神經卡壓點用指壓迫能誘發手指疼痛者為陽性。

  7、正中神經傳導速度。正常時正中神經從近側腕橫紋到拇對掌肌或拇短展肌之間的運動纖維傳導速度短於5微秒。如長於5微秒為異常。腕管綜合徵可達20微秒,表明正中神經受損。傳導時間大於8微秒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六、鑑別診斷

  很多疾病可以出現與腕管綜合徵相似的症狀,如手指麻木、疼痛等。因此,應注意鑑別,防止誤診。

  1、鑑別診斷中最主要的要與末梢神經炎和神經根型頸椎病相鑑別。

  末梢神經炎以手指麻木為主,疼痛較輕。多為雙手,呈對稱性感覺障礙,鑑別時困難不大。

  2、神經根型頸椎病與腕管綜合徵的鑑別很重要。二者均可有手指麻木、疼痛,但治療完全不同。同時,二者有可能同時存在,即同一個病人同時患頸椎病及腕管綜合徵,需要仔細區分,分別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療效。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特點是疼痛呈放射性,從頸部、肩部向遠端放射。患者同時有頸部、肩部、上肢及手的症狀。疼痛與頸部活動有一定關係。頸椎X線片及CT可顯示頸椎退行性變,相應神經根孑L狹窄。疼痛及感覺障礙範圍廣。肌電圖可提供鑑別診斷依據。腕管綜合徵表現為夜間手指疼痛,壓指試驗陽性,肌電圖檢查從近側腕橫紋到大魚際的正中神經傳導速度延長。

  3、另外,還必須與周圍神經炎、糖尿病性末梢神經炎、風溼性關節炎及類風溼關節炎、甲狀腺功能減退、痛風等相鑑別。

  七、併發症

  凡是擠壓或縮小腕管容量的任何原因都可壓迫正中神經而引起腕管綜合徵。Coles骨折畸形癒合、月骨前脫位、感染或外傷致軟組織水腫,腕橫韌帶增厚、腱鞘囊腫、脂肪瘤、黃色瘤,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肥胖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紊亂、澱粉樣變性或Reynaud病有時可合併腕管綜合徵。

  在病變的初期表現為正中神經的水腫和充血,逐漸由於壓迫性缺血而造成神經內的纖維化,神經軸突壓縮和髓磷脂鞘的消失,最後神經組織轉為纖維組織,其神經內管消失並被膠原組織代替,成為不可逆的改變。

  八、治療

  1、非手術治療

  對患病早期、症狀較輕者,可用小夾板等固定腕關節於中立位1~2周,多數患者有效果。另外,可採用腕管內皮質類固醇激素封閉治療。通常用曲安奈德(曲安西龍、確炎舒鬆A)0.5g加2%利多卡因1ml區域性封閉,每週1次,用3~4周。封閉方法為:在遠側腕橫紋緊靠掌長肌腱(如掌長肌腱缺如就在環指的延長線)尺側進針,針尖指向中指,針管與面板成30°角,緩緩進入腕管約2.5cm。

  如果引起感覺異常,則需退出針頭重新定位。有人調查,封閉3次後,81%的患者有緩解,持續1天至40個月不等,但通常2~4個月後復發。如果第一次封閉後無效,則不能再次封閉。還有人發現,區域性封閉的效果和手術療效密切相關,區域性封閉效果好則手術治療的效果必然好。必須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患有類風溼關節炎、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則必須首先積極治療原發病。

  2、手術治療

  對症狀嚴重、保守治療2個月無效者應及早手術治療。通常行腕橫韌帶切開腕管減壓術。手術切口一般採用小魚際橈側緣凸向尺側的弧形切口,並向腕上延長,這樣可以避免損傷正中神經掌皮支。將掌長肌腱及橈側腕屈肌肌腱分別向兩側牽開後即可暴露正中神經及腕橫韌帶,沿正中神經的尺側由近及遠切開腕橫韌帶,以免損傷正中神經回返支,因為有約23%的人正中神經回返支穿過腕橫韌帶至大魚際肌。

  切開腕橫韌帶後,探查腕管內的情況,如正中神經與周圍的肌腱滑囊粘連,則小心鬆解,如腕管內有新生物則手術摘除。腕橫韌帶切開後不需重建,止血徹底後縫合傷口。術後短臂石膏固定手於伸腕位7~9天,以免屈肌腱疝出,然後去掉石膏開始主動活動。

  有人建議腕管切開後再在顯微鏡下行正中神經束組間鬆解術。但神經束組間分離可引起神經纖維撕斷,術後神經內部或周圍大量瘢痕形成,並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還有人研究發現,單純腕管切開和腕管切開加神經內鬆解兩者的療效並無顯著性差異,因而神經內鬆解無多大意義,現很少應用。

  關節鏡腕管切開減壓術:這一新技術近年來才開始應用,應用關節鏡進行腕管切開減壓有手術創傷小、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受到患者的歡迎。有人做過調查,其療效和手術腕橫韌帶切開無明顯不同,但關節鏡腕管切開減壓有正中神經或掌淺弓切斷、血腫、腕部尺神經刺激等併發症,應注意避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