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是一組以反覆闖入的思想、衝動意念及刻板、重複的行為為主要特徵的精神障礙,多起病於青春期,病情遷延,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損害。強迫症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兩方面,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型別。強迫症的發病與社會心理、個性、遺傳及神經內分泌等因素有關。其中前兩項是可以進行干預的,那麼該如何進行干預和治療呢?
一些兒童在發育期的不同階段,會出現一些類似強迫的行為,如上樓梯要數臺階數,過斑馬線要數馬路上的格子,摸到除身體以外的物體會不停的洗手,反反覆覆檢查門窗是否關緊,被子一定要反覆的將被角對整齊,鞋子一定要放在固定的位置,擺成固定的樣子等,如果這些行為沒有對孩子造成強烈的情緒波動,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長大後便會慢慢的消失。如果兒童期有過創傷的經歷,或因父母的忽視而得不到需求的滿足,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消極因素,會讓孩子對個體的認知、行為各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導致個體行為、認知、情感等方面的障礙。
在兒童期,父母的懲戒、否定和拒絕,會促使一些孩子形成高標準的自我要求,導致其因達不到要求而常常自我譴責、有羞恥感,這便會為強迫症的產生提供條件,促使一些孩子變成擁有強迫思維的完美主義者。做事追求完美是一種人格特質傾向,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讚許,他們總為自己設定一些過高或者不切實際的目標,過分追求完美而經常處於自我抱怨當中,強迫思維往往會造成自我認知的缺陷。
而這種完美主義也會表現在行為上,表現為反覆思考、反覆檢查等強迫的症狀。例如同樣一件事情必須要重複檢查很多次才放心,總是擔心自己會忘記某些重要的事情,如房門忘記上鎖;總是覺得自己怕髒、怕細菌、怕化學物質等,從而過度洗澡和反覆洗手;家裡保留了自己認為不能扔掉的其實沒有用處的東西;總是擔心自己會有攻擊性的語言或者行為,因此會刻意的迴避一些人和場景等等。患者雖然體驗到這種想法或者衝動是來源於自身,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二者強烈的衝突使得自己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和焦慮,從而影響到了工作學習、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有些強迫症患者的父母往往存在一些心理問題,例如抑鬱、焦慮、強迫、敵對、偏執、人際關係、軀體化等精神症狀會高於正常人,其教養方式往往會影響到孩子的生活質量,對其造成負面影響。還有些家長會對孩子採取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使孩子處於社會功能低下的狀態,或者採用過度嚴厲的方式教育子女,迫使孩子變成完美主義者,自尊心降低。所以為了更好地改善強迫症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患者的父母進行心理干預也是非常必要的。使患者父母學會以正確、科學的方式對待患者,不要抱有過高的期望和過度的憂慮,不要因為自己病態的觀念和行為而強化孩子的行為觀念,共同以積極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為患者的治療和康復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得了強迫症應該積極地去醫院接受系統化的醫療干預。
藥物治療干預
最大限度地緩解患者的症狀,降低發作的頻率,讓患者領悟到藥物治療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用藥的依從性,從而改善患者精神症狀,提高其生活質量。
心理干預
1、認知領悟療法。通常心理醫生直接和患者一起討論分析症狀臨床表現的性質,使他們認識到病態情感和行為的幼稚性,領悟到這些感情與行為是幼年兒童的心理和行為模式,與他的實際年齡和身份不相稱的,從而主動放棄這些想法和行為。
2、行為干預。採取暴露療法和反應防止法,讓患者想象或者密切接觸讓其不舒服的場景和事物,不許做儀式性動作,使其逐漸適應,當患者出現強迫動作時及時轉移其注意力,從而減少強迫的動作,對其強迫行為予以限制,鼓勵患者參加體育鍛煉和公娛活動。
3、支援性干預。針對其不愉快的痛苦情感和精神因素進行安慰疏導,解釋不良情緒是由強迫觀念所產生的,解除患者心理壓力,使患者意識到各種疑慮都是不現實的,從而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以減輕不安全感,不過分追求完美,對自己和事物採取寬容和接納的態度,改善自己的性格。
4、家庭干預。良好的家庭環境以及家屬健康的觀念和行為對患者的康復起著促進作用。
作為家長應該為孩子構建一個和諧、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不要對孩子要求的過分苛刻,跟孩子之間多些溝通,處理事情多具有彈性,才能促進孩子構建健全的人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