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副主任醫師 崔建軍

  現在人們普遍工作忙碌,生活節奏快、壓力大,長期伏案工作、使用電腦,不注重頸椎保健,導致目前頸椎病發病率逐年升高。

  頸椎病主要是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突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嵴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導致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徵。頸椎位於頭部以下、胸部以上的部位,又是嵴柱椎骨中體積最小,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負重較大的節段。由於承受各種負荷、勞損,甚至外傷,所以極易發生退變。長時間頸部處於一個姿勢、伏案工作、操作電腦、低頭看手機、高枕等易造成頸部肌肉勞損、頸椎退變。

  患有頸椎疾病的病人最初的表現常常是頸肩部疼痛和手部麻木,有的表現為頭暈,甚至走路不穩。日常生活中出現頸部後方疼痛的症狀,則應警惕頸椎病的發生,是機體對疾病的預警訊號,當只是存在頸肩部不適的時候,大多都是勞損導致的肌筋膜炎,若不早期加以控制,會形成慢性疼痛,容易反覆發作。

  (一)頸椎病的分型很重要  

  不同型別的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和預後不同。頸椎病主要分為四型:

  1.神經根型頸椎病——此型發病率最高,主要病變為:椎間孔變窄致頸嵴神經受壓,一般為頸4-7節段。高發年齡段:30~50歲。主要症狀:早期症狀為頸痛和頸部發僵;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疼痛和麻木沿著受壓神經根的走向和支配區放射,有時症狀的出現與緩解和患者頸部的位置和姿勢有明顯關係;患側上肢感覺沉重、握力減退,有時出現持物墜落。

  2.嵴髓型頸椎病——此型最危險,主要病變為:頸椎病變導致嵴髓受壓、炎症、水腫等。高發年齡段:40~60歲。主要症狀:下肢麻木、沉重,行走困難,雙腳有踩棉感;上肢麻木、疼痛,雙手無力,寫字、係扣、持筷等精細動作難以完成,持物易落;軀幹出現感覺異常。患者常感覺在胸部、腹部、或雙下肢有束縛感。

  3.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病變為:由於骨刺、血管變異或病變導致供血不足。高發年齡段:30~40歲。主要症狀:發作性眩暈,複視伴有眼震;有時伴隨噁心、嘔吐、耳鳴或聽力下降,這些症狀與頸部位置改變有關;下肢突然無力猝倒,但是意識清醒,多在頭頸處於某一位置時發生;偶有肢體麻木、感覺異常。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主要病變為:各種頸部病變激惹了神經根、關節囊或項韌帶上的交感神經末梢。高發年齡段:30~45歲。主要症狀:頭暈、頭痛、睡眠差、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眼脹、視物不清;耳鳴、耳堵、聽力下降;鼻塞、"過敏性鼻炎",咽部異物感、口乾、聲帶疲勞等;噁心甚至嘔吐、腹脹、腹瀉、心悸、胸悶、心律失常、血壓改變等;面部或某一肢體多汗、無汗、畏寒或發熱。

  (二)頸椎病預防從身邊做起

  1.改變生活習慣,避免長時間伏案工作,避免頸椎長時間維持在一個姿勢下,保持嵴柱的正直。

  2.加強頸肩部肌肉力量的鍛鍊,游泳是較好的頸肩腰背部肌肉鍛鍊的運動方式。平時可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活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鍛鍊肌肉力量,有利於維持頸椎的穩定性,保護頸椎間盤和小關節。

  3.注意頸肩部的保暖,避免長時間吹空調或空調溫度過低。

  4.科學合理選用枕頭,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避免頭頸部長時間處於屈曲狀態。

  5.坐車時不要打瞌睡,避免突然甩頭。

  6.早期徹底治療頸肩部軟組織勞損,避免其發展為頸椎病。

  7.樂觀的生活態度,健康的生活方式,8小時以外也讓頸椎休閒下,適當參加游泳、羽毛球等鍛鍊。

  8.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

  (三)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勢

  符合生理的姿勢就是好姿勢,頸椎正常存在生理前凸。在頸部屈曲的情況下,頸椎間盤內所承受的壓力比自然仰伸位大,從而易加劇頸椎間盤退變。雖然不能不工作,但可以通過工作狀態的調節來達到預防頸部不適的目的。

  首先,應調整桌面的高度和傾斜度,原則上應使頭、頸、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線,視線平視前方或略微仰視5°-10°,避免頭頸部長時間處於仰伸或屈曲狀態下。其次,任何時候都不應長時間固定於某一種姿勢下,至少每1-2小時能夠全身活動5分鐘左右,待頸部消除疲勞後再繼續工作,這樣有利於緩解頸椎 的慢性勞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