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感染綜合科 主治醫師 張佳瑩

  很多朋友在被動物咬抓傷後,經常會害怕得了狂犬病,因為狂犬病是不治之症,一旦發病,病情進展迅速,數天內很快死亡,對患者及患者家人來說都是巨大的災難。那麼,什麼情況下就是得了狂犬病呢?什麼情況下基本不可能是得了狂犬病呢?

  首先,要知道什麼樣的動物才會傳染狂犬病?

  帶狂犬病毒的動物才能傳播狂犬病病毒,主要通過咬傷而感染人類,也可由帶病毒的唾液經各種傷口和抓傷、舔傷的黏膜和面板感染。我國狂犬病病例主要由犬傷所致,約佔90%左右;其次為貓,佔5%左右,其他致傷動物包括馬、松鼠、豬、蝙蝠、猴和獾等。暴露於齧齒類動物(如老鼠)、家兔或野兔時通常無需接受狂犬病暴露後免疫預防。禽類(如雞、鴨)、魚類、昆蟲、蜥蠣、龜和蛇等不感染和傳播狂犬病病毒。

  所以,如果您是被老鼠、兔子、雞、鴨、龜、蛇等動物咬抓傷時,基本上不要考慮狂犬病的問題,因為目前沒有這樣感染的案例。但是,如果被老鼠咬傷了,要警惕腎綜合徵出血熱;如果被蛇咬傷了,要警惕有無毒液。此外,要根據傷口的大小、深淺等進行相應的傷口處理,必要時打破傷風疫苗。

  其次,人得了狂犬病後的症狀是什麼樣的?

  被狂犬病動物暴露後也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病,與暴露的部位、傷口大小、患者免疫狀態、處理是否及時等有關,由於狂犬病病毒有嗜神經性,咬傷頭、面、頸和手指、會陰部等神經分佈密集的地方易發病。根據2018年WHO狂犬病暴露後管理指南,人被病犬咬後的發病率約為30-40%。

  人感染狂犬病病毒發病後一般全程不超過6天。被感染後最早幾天,一般1-3個月的時候會發病,患者會出現低熱、乏力、頭痛、噁心、全身不適等類似感冒的症狀,繼而出現恐懼不安,煩躁失眠,對聲、光、風等刺激敏感而有喉頭緊縮感,在癒合的傷口及其神經支配區可有癢、痛、麻及蟻走等異樣感覺,持續2~4天后進入興奮期。表現為異常興奮、極度恐懼,發燒,恐風、恐水、怕光、怕聲,嚥肌痙攣,多汗、流口水,嚴重發作時可出現全身肌肉陣發性抽搐,咽喉肌痙攣導致唿吸困難。神志多清楚,少數病人可出現精神失常,持續約1~3天后進入麻痺期。患者肌肉痙攣停止,進入全身弛緩性癱瘓,患者由安靜進入昏迷狀態,最後因唿吸、迴圈衰竭死亡。

  還有約三分之一的人感染狂犬病病毒後表現為麻痺型的,因為主要是大腦下級中樞嵴髓受損,患者沒有典型躁狂的表現,以高熱、頭痛、嘔吐、咬傷處疼痛起病,逐漸出現四肢軟癱、共濟失調、活動障礙,感覺功能正常,伴有發熱、胸肌水腫、尿失禁等,後期進入昏迷狀態逐漸死亡。

    臨床上,有被狂犬或病畜咬傷或抓傷史,出現典型症狀如恐水、怕風、咽喉痙攣,或怕光、怕聲、多汗、流涎和咬傷處出現麻木、感覺異常等,結合化驗血白細胞總數輕至中度增多(12.0~30.0×109/L,中性粒細胞佔80%以上)即可作出臨床診斷。

  那麼,得了狂犬病早期能檢測嗎?

  我們常說的狂犬病病毒檢測方法包括直接檢測病毒的核酸檢測、病毒分離、抗原檢測,還有檢測人體針對狂犬病病毒反應性產生的狂犬病抗體。由於狂犬病毒對神經有強大的親和力,自面板或粘膜破損處進入人體後侵犯神經組織,通過神經纖維逆行向中樞傳播,一般不入血,所以血液裡一般檢測不到狂犬病病毒。病程第8天前不易測出狂犬病抗體,而患者發病後很快死亡,故意義不大。通常檢測的是患者唾液、腦嵴液或屍檢腦組織標本中的狂犬病病毒抗原、病毒核酸、細胞培養方法分離出狂犬病病毒。而以上檢測基本上是在狂犬病患者發病後或者死亡後才有可能檢測到的,很難早期發現。而針對傷人的攜帶狂犬病病毒的動物進行以上檢測尚有一定的早期預測價值。

  有什麼簡單方法可以預測狂犬病發病風險嗎?

  如果,還有一些朋友還是無法判斷是否會感染狂犬病病毒,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把咬抓傷您的動物隔離起來,如果10天內這個動物安然無恙,說明這個動物基本沒有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可能性,也不會傳染給人。如果10天內動物出現了倦怠、異食癖、煩躁不安、大量流涎、肌肉痙攣,後期逐漸昏迷、唿吸衰竭死亡,那麼就要高度警惕患病動物把狂犬病病毒傳染給人了。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按時注射狂犬病疫苗,必要時加強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總之,我們大多數人對動物咬抓傷後是否會患狂犬病都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不是過度緊張就是認識不足,不能科學理性對待,經過以上的分析總結,希望能給朋友們一定的幫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