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通常是細菌、病毒或它們的代謝物引起的表症。發熱的實質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當細菌或病毒侵入機體引起發熱反應,此時體內抗體生成增多,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和肝臟的解毒功能增強,有助於消滅入侵的病原體。發熱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發熱本身可由多類疾病,如感冒、感染、腫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
1、臨床發熱的病因
臨床上引起發熱的原因很複雜的,而退熱藥只是一種對症治療藥,不能消除病因,在沒有明確診斷前,不要隨意濫用退熱藥,以免掩蓋病情,影響診斷,延誤治療。而且,隨便使用退燒藥,病因不但不能消除,反而影響了抗病能力。
發熱是指致熱原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體溫中樞功能紊亂導致發熱中樞介質的釋放或各種原因引起的產熱過多、散熱減少,導致體溫升高超過正常範圍的情形。當細菌、病毒、寄生蟲等侵犯人體時,或者人體組織發生廣泛性損壞和破壞性病變時,或者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時,或者人體內分泌功能紊亂時,都會引起發熱。當因各種原因引起感染時,人體即對感染產生一種反應,吞噬細胞的功能加強,通過發熱而刺激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作用、有利於身體內抗體的產生、增強白細胞內酶活力以及肝臟的解毒作用,以抵抗疾病對人體的侵襲,促進康復。因此,發燒是身體與病原體進行鬥爭的一種防禦反應。一般來說,發熱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機體在發熱時,體內抗體生成增多,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和肝臟的解毒功能增強,有利於協助消滅入侵的病原體。
2、臨床上常用的治療藥物
發燒是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碰到的問題,退燒藥也是家庭常備的藥品,只要一發燒,人們會立即想到吃退燒藥。由於炎症物質作用於細胞後,釋放出來的致痛物質刺激神經末梢感受器,傳入大腦皮質產生痛覺,因此,發燒時常伴有身體疼痛的感覺。
引起發燒和疼痛的原因十分複雜,需要臨床明確診斷方可用藥,否則,隨意濫用退熱藥,對疾病的治療不利,造成治療不及時,延誤病情。如急慢性炎症引起的發燒,單純用退燒藥,短期內雖可以緩解發燒的症狀,但治標不治本,退燒藥並不具備抗菌消炎的作用,甚至會導致病情加重或惡化;此時當務之急是抗菌消炎,配以消炎藥進行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炎症消退也就自然退燒了。
退燒藥能使人的體溫調節中樞恢復正常工作,起到降溫的作用;還能制止致痛物質對神經末梢的刺激,達到止痛的作用。
目前,臨床常用的退燒藥有:阿斯匹林(乙醯水楊酸)、安乃近、撲熱息痛、巴米爾(水溶阿司匹林泡騰片)、泰諾口服液、小兒阿苯片(阿司匹林苯巴比妥)等,藥物很多,應用廣泛。在藥物治療的選擇上,又分為小兒用藥和成人用藥,兒童用藥一定要謹慎,用量過大會導致大量出汗,造成脫水、體虛,不利於恢復。
3、臨床上常見的不良反應
眾所周知,解熱鎮痛藥中多數是非處方藥,藥店有銷售,購買方便,人們直接從藥店購買就可以使用。因此,日常生活中濫用解熱鎮痛藥的現象比較普遍,如人們遇到頭疼腦熱,或是牙痛、關節疼、腰腿疼等,常常不經醫生診治,為緩解暫時的疼痛,自己就服用解熱止痛藥,但是,人們往往忽略其藥物的不良反應。解熱鎮痛藥的不良反應也很多,臨床上不良反應的症狀:如阿司匹林可引起機體抗凝血功能的障礙,會引起胃出血,促使哮喘發作等現象;安乃近具有較強的退熱作用,但由於該藥能使體溫下降過快、使人出汗過多而容易造成虛脫;消炎痛雖然具有一定的退燒作用,但其過敏反應的發生率非常高。除以上現象之外,有些退燒藥存在一定的肝腎毒性和神經毒性,因此,使用時一定要注意用量。
綜上所述,建議人們發熱時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檢查,明確病因,合理搭配用藥,根據臨床症狀,合理安排使用退燒藥的時間以及使用退燒藥的劑量,一般來說,連續使用不要超過3天。合理使用退燒藥,減少不良反應,保證人們身體健康,是每個醫務工作者的責任與義務,因此,臨床上對退燒藥的研究很有必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