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很多癌症患者確診後,患者自己及家屬往往會向醫生詢問"還能活多久"的問題。而有的醫生呢,會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給出一個大體的生存時間:三年,一年,半年,三個月……患者及家屬往往以此為依據,決定繼續治療還是及早準備後事。我們也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這樣的情景:醫生低頭沉思,然後對癌症患者的家屬說,"你的XX,可能活不了XX個月/年,你們還是計劃下他/她的餘生吧"。醫生真的像導演塑造的形象那樣掐指一算就知道每個癌症患者能活多久久嗎?若真的如此,那醫生不就成了神了嗎?還有,生活中有"熱心"人一聽到某某得了XX癌,就拍著胸口說"肯定活不了XX月/年,我有個親戚也是得了這個癌,就活了XX就走了",把那個人嚇得半死。癌症患者能活多久,真的可以準確推算嗎?預測癌症患者的生存期真的科學麼?
現代臨床醫學已經由經驗醫學、循證醫學發展到今天的精準醫學。而精準醫療的精髓就是因人而異、因病制宜的個體化診療。影響癌症患者生存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會因素、環境因素、患者的心理、治療方式方法、是否有合併症、癌症病理分型的生物學特性、免疫組化、身體健康狀況、免疫功能等諸多因素。我從事普外科臨床工作30餘年,有的晚期癌症病人經過合理治療活過20餘年,遠遠超過預期;也有的患者因患合併症或出現遠處轉移而短期死亡,也出人意料。那麼醫生預測生存期有依據嗎?可信嗎?是否科學?在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患者個體差異極大,也受上述因素的影響,那麼有些醫生預測癌症患者的生存期是不科學的!也是不負責任的!只是主觀臆測罷了。臨床上,不同癌種的患者生存期差別很大,同一癌種、不同患者的生存期也可存在很大差別。因此,預測患者的生存期必須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才是科學的。有專家說"所有脫離患者實際情況談生存期的都是耍流氓"!話粗理不粗。我同意這個觀點。那麼從醫學臨床來說,有哪些因素會影響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呢?
1.患者的心理因素:
有的患者得知自己患癌症後,如雷轟頂、精神崩潰,從此茶食不思、夜不能寐,從此患上了抑鬱症、恐癌症,導致營養不良和機體免疫力下降,自然活不多久。反之,理智樂觀面對自己的疾病,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積極參加娛樂活動、身體鍛練,則可活的很久,即使有復發也可以帶癌生存。
2.患者腫瘤的病理型別、分期
癌細胞生長快,其生長和増殖速度遠遠超過人體正常組織細胞的增殖速度,同時通過壓迫、浸潤正常組織器官,肆無忌憚地掠奪人體正常的營養,多處轉移,很快致病人多臟器衰竭而死亡。癌症的惡性程度與其組織來源的細胞分化程度有直接關係。腫瘤分化程度越高,其惡性程度越低,癌細胞生長緩慢,轉移晚,臨床上稱預後好;分化程度越低,腫瘤的的惡性度越高(即越惡),癌細胞生長速度快,轉移早,臨床上稱預後差。如肺小細胞肺癌、黑色素瘤等預後最差,易早期出現區域性復發或腦、肝、骨等轉移。臨床上如鱗癌、甲狀腺乳頭狀癌、乳腺癌、結腸癌等一般生長較慢,轉移晚,複發率低,5年生存率較高。因此,腫瘤細胞的"好"與"惡",決定腫瘤的生長速度、轉移速度、治療效果,也決定了患者的生命長短。另外,同一種癌症,早期、根除治療徹底者預後較好;而晚期、治療無法做到根治性切除(多為姑息性切除)者,預後極差,早發現早治療與晚期發現的預後有天壤之別。
3.治療方式選擇:
治療方式的選擇,對癌症患者的預後和生存時間長短影響巨大!在臨床上,有不少患者發現患癌後,相信偏方、祖傳祕方,或恐懼手術和手術後放化療,在不正規的醫療機構、小診所或自行胡亂治療一通,導致病情惡化,延誤了治療,治療效果當然不好,預後當然差。第一版電影巜紅樓夢》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女士偏信佛家弟子必須保持身體完整的傳言,患乳腺癌後拒絕手術治療,結果紅顏薄命,契合了林黛玉的命運。手術能否達到了根治要求;手術是否按規範操作(如手術範圍是否足夠);手術前檢查及手術中是否執行了無瘤原則(即預防腫瘤種植轉移和血行、淋巴轉移的腫瘤的非接觸、隔離技術),有大量報道,手術中執行與不執行無瘤原則,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差別巨大!而這往往被不規範的醫生所忽視!
目前巳經進入了精準醫學時代,比如通過對切除的癌標本和患者的血液進行基因檢測,會明確患者是哪個基因突變引發了腫瘤,更重的是能對化療藥物敏感性進行篩選,使手術後化療有的放矢,提高了化療效果。也可以相信不久的將來就會開創基因干預療法治療癌症的新紀元。這些都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時間。患什麼病患者無法選擇,而治療方式患者有知情權和決定權,我們常常見到在充分了解了病情的前提下,果敢的患者治療效果好,說白了還是一個心態問題。
4.癌症患者是否有其它基礎疾病和合並症。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基礎病會使手術方式或者藥物的選擇受到限制。比如本可以做根治性切除的手術,考慮到患者自身情況,為了歸避風險而只能做小一點的手術(姑息性手術)。用藥治療強度也不夠,當然這樣的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另外,有慢性基礎疾病的患者免疫系統功能低於常人,生存時間當然不如身體條件好的患者。目前國際上常常釆用kps評分標準對惡性腫瘤病人的全身一般狀況進行評估,也做為治療方式選擇的重要參考指標。發現kps與惡性腫瘤的生存期有明顯相關性……一般狀況越好,生存期越長。而惡病質,包括呼吸困難、瞻望、乏力、疼痛、衰弱、厭食、焦躁和體重下降等,還包括部分血液學指標(WBC>11×109/L及Lym%<12%、低外周血ALB、高LDH值等),均可作為評估晚期患者預後的重要獨立因素。
但即使這樣,醫生就能準確預測患者的生存期嗎?有學者通過整合以上幾大因素建立臨床生存預測模型,即使是有豐富經驗的臨床腫瘤學專家進行評估,準確率也會波動在25%-70%!所以,醫生冰冷的、枯燥的統計資料與患者的實際情況相距甚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極不人道的。
雖然各種預測模型可幫助臨床提高預測性,但不能盲目或極端化地理解預測結果。每一名患者都是獨特的,我們只能觀察而不能決定他(她)們的最終生存時間。
患者將自己的生命幾乎完全託付於醫生,充分相信醫生說的話,如果醫生不負責任的預期病人還能存活多久,弄不好會起到反作用。所以,做為醫生應該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理智面對,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