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任醫師 鮑秀蘭

  經常有媽媽在群裡諮詢,“我家寶寶核磁上顯示腦外間隙增寬,會不會影響發育啊?”“腦外間隙增寬對孩子有影響嗎?”“腦外間隙增寬會不會自己長好呢?”類似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今天詳細跟大家聊一聊關於腦外間隙增寬的那些問題。

  腦外間隙增寬是嬰兒檢查頭顱CT或頭顱核磁(MRI)片做出的診斷,有的診斷為腦外積水,甚至有的診斷為腦發育不良。有些寶寶因為這樣的診斷,接受很多的治療,包括注射藥物、各種康復治療等等。寶寶飽受痛苦,一家人承受著精神受折磨和經濟的損失。

  其實,嬰兒頭顱CT或頭顱核磁(MRI)片顯示腦外間隙增寬對於頭顱大小正常的寶寶是正常現象。因為寶寶顱骨長得快,腦組織長得慢,所以在腦外顯示間隙。

  影像學報告有腦外間隙增寬,就提示有後遺症嗎?

  文獻報道,嬰兒額葉和顳葉前方的蛛網膜下腔從嬰兒出生到6個月呈逐漸增寬的變化趨勢,然後逐漸縮小。額葉前方間隙最大寬度為6毫米,顳葉前方為9毫米,只有超過正常值時才考慮異常。我們常常在門診看到未超過正常值也被診斷為腦外間隙增寬。

  如果結果超過正常值,仍然需要鑑別是外部性腦積水還是腦萎縮。外部性腦積水屬交通性腦積水範疇,也有專家稱為“嬰兒良性蛛網膜下腔增大”,是一種嬰兒期(1歲以下的寶寶)良性自愈性疾病,大多沒有後遺症;腦萎縮一般會有智力運動發育落後等後遺症。

  因此,在影像學檢查出寶寶大腦異常後,根據異常的原因、病灶大小、位置、性質、輕重程度,預後確實各不相同。但是,影像學檢查不是判斷預後的主要依據,最終還需要結合臨床神經行為檢查,才能做出客觀判斷。比如,二級以下的顱內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輕度缺氧缺血性腦病等,如果在動態隨訪過程中沒有異常臨床表現,一般預後良好。

  病例分享

  我們跟蹤隨訪過一些寶寶,其中一個叫陽陽(化名)的小朋友,29w剖宮產,新生兒期患有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貧血、新生兒肺炎等。3個月時頭顱核磁共振(MRI)時腦外間隙增寬。自糾正月齡1個月開始定期到寶籃貝貝給予餵養、護理及運動、智慧訓練指導。未用任何藥物或治療儀器治療。每次神經運動檢查均未發現異常。6個月和17個月智測均為正常,1歲2個月時腦外間隙基本消失。

  “腦外間隙增寬”在早產兒中比較常見,但也有很多足月生的寶寶也有腦外間隙增寬的現象。我們隨診觀察了50例足月出生有腦外間隙增寬的寶寶到2歲,他們停止了所有藥物或儀器治療,只給家庭早期教育的指導,2歲時智慧運動發育完全正常。其中,有的寶寶複查了頭顱磁共振,腦外間隙增寬消失。

  因此,影像學顯示腦外增寬,但是寶寶各項發育均正常的情況下,是不需要干預治療的。

  顱腦影像學檢查需不需要做?

  一些家長就想著,既然做出來只是參考,報告出來的結果還這麼嚇人,是不是就不需要做顱腦的影像學檢查?

  答案當然是需要做的。許多顱腦疾病只有進行影像學檢查才能明確診斷。當有腦損傷高危因素或神經系統異常表現時,腦影像學檢查作為基礎檢查,常常可以及時、早期地明確,並及時治療。在疾病恢復期,影像學檢查可客觀反映出腦損傷的轉歸情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