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臨床上接診了幾位準媽媽,都是表現為情緒不穩,情感脆弱,委屈,遇到一點小事就控制不住發火或者哭泣,經常感到心慌、胸悶,甚至出現持續性嘔吐。不僅孕婦本人筋疲力盡,而且整個家庭都會進入一種煩躁、焦慮、壓抑的狀態中,從而導致孕婦症狀進一步加重。
產前抑鬱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孕期心理疾病,並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與產後抑鬱相比,由於對胎兒的影響更直接,因此,危害更大。
出現產前抑鬱的原因有哪些?
首先,由於孕期,孕婦體內的激素水平會隨著孕周而發生明顯改變,尤其在懷孕6-10周和孕期結束前,繼而影響到大腦中調節情緒的神經遞質釋放,從而導致孕婦情緒體驗的變化。另外,孕早期的早孕反應和孕後期子宮對膀胱等器官的壓迫,導致小便不暢、睡眠不適等,會進一步加重孕婦不良的情緒體驗。因此,這兩個階段即使沒有外在的誘因,孕婦也可能出現情緒的波動。所以,孕婦和家庭成員需要了解與此相關的知識,避免不必要的擔憂,孕婦本人接受自己身體和心理上的變化,家庭成員,尤其是配偶更要包容孕婦可能出現的情緒問題,給予積極關注和支援。
其次,社會心理因素會推動孕婦的情緒向好轉或惡化的方向發展。社會心理因素在產前抑鬱的轉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圍繞孕婦的家庭支援系統有時會扮演雙重角色,一方面通過提供財、物、人力、情感等呈現支援性的氛圍,但是,有時由於家庭成員關係的複雜、相互間親密度不同,反而可能形成消極影響。例如,目前較為常見的家庭模式是由夫妻組成的小家庭模式,在迎接新生命的過程中,可能夫妻雙方的原生家庭都開始介入小家庭,如果之前的親密度不夠,那麼在這個過程中,相互之間的適應就會是一個比較大的壓力源。因此,這個階段,需要整個家庭意識到彼此之間的適應需要過程,由與孕婦感覺更親密的親人來照顧,分工協作,不相互攀比,從而提供一個更輕鬆的家庭環境。
從孕婦心理角度來看,出現產前抑鬱可能存在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部分孕婦可能是意外懷孕,因此,對自己要扮演媽媽的角色感到陌生、不真實;還有一些可能是由於性格中較為依賴、自我,從心理上拒絕長大,不願承擔將為人母的責任,例如,曾接診的一位準媽媽,認為孩子是為丈夫生的,因為丈夫想要孩子,但是又害怕有了孩子之後,丈夫會只關心孩子,因此,一直處於矛盾的心理狀態下;另外,對於生育後對自己生活的影響,有不良預期;有些孕婦在懷孕前可能通過壓抑、幻想、迴避等方式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懷孕後,由於面臨的現實問題增多,導致原有方式的失效,可能通過軀體不適表現出來,例如,表現為明顯的嘔吐或心慌、胸悶等。因此,幫助孕婦發現自己症狀背後隱含的壓力和含義,協助其尋找更好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將有助於孕婦自發的調整自己的狀態。這部分工作需要專業的心理治療師的參與。
相信通過家庭的共同努力,孕育既會是一個充滿挑戰、艱辛的過程,也會是一個快樂、充實的過程。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