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面板科 主治醫師 孟威威

  目前白癜風的診斷尚無標準方法,主要依靠病史、臨床表現及自然光和伍德燈巨集觀觀察,並排除其他色素減退性疾病。白癜風在臨床上還要與其他先天性和獲得性色素減退面板病相鑑別。
  1、貧血痣:是一種先天性色素減退斑,一般單側分佈或侷限在某一部位,呈圓形或卵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淺色白斑,邊界清楚但不規則,多在出生後或出生後不久發生,終生不變。摩擦患部時周圍面板充血變紅而白斑處不變色,是該病的特徵性表現,以此可與白癜風鑑別。
  2、無色素痣: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發病,損害往往沿神經節分佈,表現為侷限性或泛發性色素減退斑,境界模糊,邊緣多呈鋸齒狀,周圍幾乎無色素沉著暈。白斑區有時可見白髮,有時其內混有淡褐色粟粒至扁豆大雀斑樣斑點。發生於軀幹處多呈方形,四肢的皮損多呈條狀或帶狀分佈。皮損可隨身體發育按比例擴大,形態及分佈相對穩定,持續終身不變。伍德燈下表現為無熒光的白色不完全脫色斑,不同於白癜風的瓷白色皮損。
  3、單純糠疹:主要見於3~16歲的兒童,皮損好發於面部,特別是雙側頰部,也可見於頸部、上肢、軀幹及下肢。常多發,直徑1~4cm或更大,可自然消退。
  4、花斑癬:本病多見於青壯年,高溫、多汗、免疫抑制為最常見誘因。皮損特點為圓形或橢圓形的、大小不等的斑疹,界限清楚,可呈淡白色、淡紅色、黃棕色或多種顏色並存呈花斑樣,其上覆蓋薄層糠狀鱗屑。常發生在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好發於前胸、後背等部位。伍德燈下顯示淡黃色或淡褐色熒光。

  5、特發性滴狀色素減退:表現為多發境界清楚的圓形或多角形白斑或瓷白色,直徑2~8mm,常見於前臂及小腿伸側,隨年齡增加而數目增加,大部分在30歲後發病,發病高峰在70歲後,白斑本身很少變化,也不會再生色素而自然消失。數目從單個到數百個。
  6、炎症後色素減退:患者有原發病史,如銀屑病、溼疹、接觸性皮炎、外傷等,色素減退侷限在原發疾病皮損部位,一般為暫時性,能自行消退。
  7、糖皮質激素區域性注射引起的色素減退:表現為在注射糖皮質激素的部位出現色素減退斑,常呈線狀或帶狀,也可呈不規則狀。色素減退可發生在單次區域性注射後,也可發生在多次注射後,色素減退可自行消退,也可持續不退。
  8、日光性白斑:多發於夏季,好發於日光暴露部位如面頸部、前胸、後背、上肢伸側。發病前多有明顯的日光照射史,部分患者無明顯的日光照射史。初發皮損多為紅斑,以後出現色素沉著,伴有脫屑,逐漸出現色素減退的斑點或斑片。皮損可為豆狀大小的色素減退斑點,表面光滑無鱗屑,邊界多不清楚,也可為不規則的片狀色素減退斑。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