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在大街上做一次問卷調查,就問這一個簡單的問題:什麼是內科,什麼是外科?如果不是醫務人員的話,可能有百分之九十的人說不清楚。
日常工作中經常遇到一些病人或家屬問:闌尾不是長在肚子裡面的嗎?應該屬於內科呀,為什麼闌尾炎做手術要住外科呢?
這時候,外科醫生通常都會笑的很無奈。這不禁讓人想起一個小笑話:一個受到箭傷的人到醫院看病,一個大夫把露在外面的箭桿剪掉後說:“走吧,我是外科大夫,剩下的讓內科解決吧。”呵呵,外科怎麼會這麼膚淺呢。
其實普通老百姓搞不清內外科也不奇怪,這裡面有一些客觀的原因。
一、科普不到位。醫學雖然與大眾息息相關,畢竟專業性強,所謂“隔行如隔山”,如果沒有系統學習,很難了解其中情況。
二、內科、外科的稱呼本身就不準確。現在的綜合性醫院都是西醫醫院。西醫作為舶來品,在移植到我國的時候,摻雜了一些中醫的術語。從歷史淵源上講,最早期的外科只能處理一些身體外部的疾病,比如說一些常見的癤、癰、面板的腫塊、還有一些簡單的外科,因此在古代中國被稱為外科。當然歷史上也有傳說,華佗用麻沸散麻醉病人進行開顱手術,這只是傳說而已,姑妄聽之,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上看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首先那個時代對於解剖學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再者就是無菌操作和感染問題。在西方,早期的外科的發展也是一樣的,四五百年前的西方,外科根本就不是一個專門的職業,而是理髮師來代理,也只能處理一些簡單的面板表面的問題。當然後來隨著西方的解剖學、麻醉學、化學和微生物學的發展,外科在西方醫學中漸漸發展成熟。
其實 英語中外科的單詞:SURGERY,意思就是“手的技術”,和“外”沒半毛錢的關係。說明了外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動手操作。凡是需要外科手術解決的疾病劃歸外科學的範疇,凡是不需要外科手術來治療的疾病歸到內科。當然現代醫學發展到今天,內科與外科之間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了,其中出現了許多的交叉。目前是這樣劃分的,當然這其中也有許多疾病在不同的時期需要不同的科室會診,比如說冠心病,有的人服藥可解決問題,有的人需要做介入治療,有的則需要外科手術。因此這就需要科室之間的協作,和互相的瞭解和學習。這裡提到一個介入治療,其實就是介於內科、外科和放射科之間的一個交叉學科。目前有的醫學有專門的介入科,有的則歸到放射科的一個分組,有的部分則歸到內科,比如心臟介入歸內科,有的則歸到外科,比如神經介入治療。這種劃分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而是根據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醫院的習慣漸漸形成的。
現在,您明白什麼是內科、什麼是外科了嗎?其實,不明白也不要緊,醫院裡有掛號處,還有門診服務檯,您可以把症狀告訴他們,他們就會告訴您該到哪個科去就診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