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排便困難除了大便乾結難解外,臨床常見排便不盡、排便不暢等排便障礙,常伴頑固性肛門墜脹,在門診中第一主訴肛門墜脹、排便不盡、裡急後重的的病人很多,患者常常頻頻登廁,便後卻重墜不減,自覺十分痛苦,常常疊治不愈的過往。無論從盆底角度、功能性疾病角度還是炎性腸病角度來看,排便障礙性疾病在過去二十多年間雖然是學界傾力研究的疑難症之一,開展了盆底功能的各類檢查和治療、甚至一段時期推崇的手術治療,但實際上國內的的研究仍一直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且成效不一。南通市中醫醫院肛腸科陸傑
對於這類病症,首先需排除男性泌尿系疾病、女性盆腔附件疾病、椎管與骶前腫瘤等。除此之外臨床最常見的排便不暢、肛門墜脹原因是結腸炎與直腸炎、肛竇炎等炎症性病變,同時,直腸內脫垂、肛門直腸神經症、會陰下降盆底痙攣等盆底功能失調、糞便嵌塞及低位直腸息肉、直腸癌等肛腸病都可以伴有肛門墜脹的症狀,甚至肛腸疾病手術後有些病人也會有一過性的墜脹、墜痛與排便障礙表現,因此出現肛門墜脹、排便不暢、排便障礙的症狀,都應該及時早期就醫。除出口梗阻性疾病中除了括約肌失遲緩、盆底痙攣等有時需要手術干預,很大一部分患者可以通過中醫藥辨證達到治療目的或消減症狀。
1、溼熱下注:多見於久瀉久痢、酒肉之後、肛腸手術之後。腸道溼熱未清,或肛腸積滯,氣機不暢,故肛門墜脹,裡急後重,排便次數增多,欲便不解或不盡,有時夾有赤白粘凍。溼熱阻滯氣機,故胸脘滿悶;溼熱上蒸,則口乾口苦;溼熱下注,則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溼,以龍膽瀉肝湯、三妙丸等加減
2、氣滯血瘀:多見於肛腸手術之後,或痔發腫痛,症見肛門墜痛。氣滯則大便不暢,不爽,脈弦;血瘀則便血色暗,或有血塊,舌質紫黯,有瘀斑,脈澀。治宜行氣活血,方選血府逐瘀湯加減。
3、肝氣鬱結:多由鬱怒不暢,肝失調達,氣失疏洩,而致肝氣鬱結。情感不遂,肝鬱抑脾,營血漸耗,心脈失養,神失所藏,自覺肛門症狀不適、排便不暢,伴有精神抑鬱,胸脅脹滿,善嘆息等肝氣不舒之證。治宜疏肝理氣解鬱,方選柴胡疏肝,逍遙丸加減。
4、脾虛溼滯:水溼痰飲內滯腸道,損傷腸絡而發肛門墜脹。可見腹痛、腹瀉,瀉而不爽,矢氣便溏或便意頻數,或瀉下物酸腐,質多糊狀,混有黏液,納呆胸悶,噯氣酸腐,面色萎黃虛浮,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膩或白,脈弱或滑。治宜調和脾胃,升清降濁。方選參苓白朮散,昇陽除溼湯加減。
5、肝鬱脾虛:肝氣鬱結,疏洩失常,可致氣血淤滯,或橫克脾土,脾失健運,水溼痰飲阻滯腸道,氣血鬱滯而發肛門墜脹。可見:腹痛即瀉,瀉而不暢,瀉後痛減,便出稀糞或黏液,腸鳴矢氣多,胸脅脹竄痛,喜太息,病情常因精神因素而變化。舌苔薄白,脈象弦或弦細。治宜疏肝理氣,解鬱益腸。方選痛瀉要方加減。
6、脾腎兩虛:腎司前後二陰,脾主健運,但須藉助於腎陽的溫煦,故有“脾陽根於腎”之說,其病理亦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脾腎兩虛寒從內生,水溼痰飲不化,下注凝結腸道而發肛門墜脹,可見:黎明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便中夾有黏液,或完谷不化,瀉後則安,形寒肢冷,面色白,腹痛綿綿,喜溫喜按,腰膝痠軟,不思飲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或膩,脈沉細無力。方選真人養髒湯和四神加減。
7、肺失宣降: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與大腸通過經脈互為絡屬、而成表裡關係,肺失宣發肅降,腸腑使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而出現洩瀉。肺氣虛則宣發肅降功能失調,以致腸道氣滯血瘀,水溼痰飲停滯,大腸失養而發肛門墜脹。辨證合宣肺降氣之品,如桔梗、杏仁、紫苑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