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一些病人抱怨:為什麼在別家醫院的檢測報告(影像學、檢驗單和其他特殊檢查),換了一家醫院就不被承認,要再做一次?
有些病人因此懷疑醫生是為了多開檢查抽提成,我們的醫生往往也很冤枉,一方面亂開檢查造成醫保超支會挨罰,另一方面病情需要也確實必須再做檢查。
疾病是動態發展的:
首先,大家都知道,疾病是動態發展的。而病人提供的報告可能是十幾天前甚至幾個月前的,不能反映目前的疾病狀況。
對於一些急症而言,可能短短一小時內就會發生重要改變。
有時候不是不認同外院的檢查報告,而是不認同太久(這個太久可能短到幾小時)以前的檢查報告。
患者以為的,和醫生想要的不一樣
有時候,患者會拿著其他醫院發現了甲狀腺或者乳腺結節的B超報告來看病,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血流訊號對於判斷腫塊的良惡性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接診醫生很可能會要求病人補做多普勒序列(彩超)。考慮到多普勒超聲其實也算B超,病人可能會誤以為是要求重做完全一樣的檢查。或者是癌症患者在基層醫院做普通CT時,發現高度懷疑癌症病灶,被建議去上級醫院就診。但普通CT對癌症的診斷意義比較有限,往往需要增強CT提供更豐富的資訊,結合血液癌症指標做參考。但有些病人可能不清楚增強CT的意義,誤以為醫生要求重複檢查。甚至有時候到了上級醫院,要求患者做磁共振,因為CT和磁共振的機器長得確實有點像,有些患者因此誤以為兩次檢查完全一樣。
不同醫院做的相同檢查,也可能結果不同。
以磁共振為例,飛利浦和西門子的產品都很好用,高磁場的機型產生的影象都很清晰。但是不同品牌的儀器在清晰度、個別序列的訊號值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別。
所以,很多對區域性精細解剖結構要求高的科室,例如脊柱外科、關節外科等,往往需要臨床醫生自己讀片,而且這些醫生在一家醫院工作久了,往往也更習慣本院的片子。
此外,CT和磁共振其實都是多層掃描的,一次檢測下來可能要掃幾百個平面,而實際列印在膠片上的可能只有幾十張,很多不同層面的細節就因此而丟失了。
所以,讓病人重拍一張,可能是醫生想從自己醫院的影像系統上開啟電子版,這樣區域性可以放大檢視,也能很方便地測量具體引數,不清楚的地方還能一個電話打給影像科的同事仔細聊聊,這些都是為了更好地幫助臨床明確診斷。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患者們進一步理解醫生「重複檢查」的用意,在尋醫問藥的過程中不走彎路,不花冤枉錢。
同時,作為醫務工作者自身,也要主動避免過度檢查、過度醫療,要對得起患者的信任。畢竟信任的建立很難,崩塌卻只需要一瞬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