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起搏器(cardiacpacemaker)是一種植入於體內的電子治療儀器,通過脈衝發生器發放由電池提供能量的電脈衝,通過導線電極的傳導,刺激電極所接觸的心肌,使心臟激動和收縮,從而達到治療由於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臟功能障礙的目的。1958年第一臺心臟起搏器植入人體以來,起搏器製造技術和工藝快速發展,功能日趨完善。在應用起搏器成功地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挽救了成千上萬患者生命的同時,起搏器也開始應用到快速性心律失常及非心電性疾病,如預防陣發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頸動脈竇暈厥、雙室同步治療藥物難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人工心臟起搏系統主要包括兩部分:脈衝發生器和電極導線。常將脈衝發生器單獨稱為起搏器。起搏系統除了上述起搏功能外,尚具有將心臟自身心電活動回傳至脈衝發生器的感知功能。
起搏器主要由電源(亦即電池,現在主要使用鋰-碘電池)和電子線路過程,能產生和輸出電脈衝。
電極導線是外有絕緣層包裹的導電金屬線,其功能是將起搏器的電脈衝傳遞到心臟,並將心臟的腔內心電圖傳輸到起搏器的感知線路。
永久心臟起搏適應證
隨著起搏工程學的完善,起搏治療的適應證逐漸擴大。早年植入心臟起搏器的主要目的是為挽救患者的生命,目前尚包括恢復患者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目前主要的適應證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嚴重的心跳慢、心臟收縮無力、心跳驟停等心臟疾病。2012年美國心血管病學會/美國心臟病協會/美國心律協會重新制定了植入心臟起搏器的指南。
起博器的合理選擇
對具體患者選擇何種起搏器是臨床醫師經常需面臨的問題。原則如下:
1、如存在慢性持續心房顫動或存在心房靜止者,選擇VVI(R)。
2、竇房結功能不全者如無房室傳導阻滯或預測近期房室傳導阻滯發生概率很低,選擇AAI(R),否則選擇DDD(R)。
3、房室傳導阻滯者如:
①存在持續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選擇VVI(R);
②存在病竇綜合徵,選擇DDD(R);
③竇房結功能正常或預期發生竇房結功能不全的概率低,可選擇VDD或DDD。
單一的心室起搏己不再被推薦,而雙腔起搏以普遍認為可接受的價格增加了生存期校正的生活質量。對於選擇植入AAI還是DDD起搏器,雖然DDD價格較貴,但應考慮患者有發展為房室傳導阻滯的可能。
另外,尚需結合患者的年齡、心臟疾病及所合併的疾病、經濟狀況及患者的整體一般情況等進行綜合考慮。
人工心臟起搏系統植入方法
臨時心臟起搏
有經皮起搏、經食管起搏、經胸壁穿刺起搏、開胸心外膜起搏和經靜脈起搏等5種方法。目前多選擇後者。
通常選用股靜脈、鎖骨下靜脈或頸內靜脈穿刺送入臨時起搏電極導線。發生電極導線移位的情況較永久心臟起搏常見。應加強術後心電監護,包括早期的起搏閾值升高、感知靈敏度改變及電極導線脫位等,尤其是起搏器依賴者。另外,由於電極導線通過穿刺點與外界相通,因此要注意區域性清潔,避免感染,尤其是放置時間較長者。另外,經股靜脈臨時起搏後患者應保持平臥位,靜脈穿刺側下肢制動。
永久心臟起搏
目前絕大多數使用心內膜電極導線。技術要點包括靜脈選擇、導線電極固定和起搏器的埋置。
1、靜脈選擇通常可供電極導線插入的靜脈有:淺靜脈有頭靜脈、頸外靜脈,深靜脈有鎖骨下靜脈、腋靜脈頸內靜脈。通常多首選習慣用手對側的頭靜脈或鎖骨下靜脈,如不成功,再選擇頸內或頸外靜脈。
2、電極導線的放置根據需要將電極導線放置到所需要起搏的心腔,一般採用被動固定,也可採用主動固定電極導線。
3、起搏器的埋置起搏器一般均埋於電極導線同側的胸部皮下。將電極導線與脈衝發生器相連,把多餘的導線近肌肉面、起搏器近面板放入皮下袋。
簡而言之,方法是,將電極導線從手臂或鎖骨下方的靜脈插入,在X線透視下,將其插入預定的心腔起搏位置,固定並檢測。然後在胸部埋入與電極導線相連線的起搏器,縫合面板,手術即可完成。
與其他心臟介入治療不同,成功植入心臟起搏器手術只是醫生完成的第一步相對簡單的工作,大繁瑣但重要的工作是術後患者的長期隨訪。隨訪工作自植入當日開始並貫穿患者的一生。
術後教會患者自測脈搏,因為檢查脈搏是監測起搏器工作情況既簡便又有效的方法。監測脈搏時要保證每天在同一種身體狀態下,如每天清晨醒來時或靜坐15mim後。
安置起搏器的早期往往起搏閾值不穩定,需要及時調整。因此需要定期到醫院檢查,一般術後1個月內每2周1次,3個月內每月1次(具體視病患情況)。引起閾值升高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與電極位置有關外,睡眠不足、飽餐、抗心律失常藥物、高血壓等因素可能有影響。因此術後患者應保持良好的情緒,保證有規律的生活及作息制度,避免一切可能的不良因素。隨訪週期及內容隨訪應兩頭緊中間鬆。
很多患者對安裝起搏器感到擔憂,其實安裝起搏器很安全,雖然有不少的起搏器併發症及故障,但是,其總體的發生率僅為1%左右。在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徵的患者中,如果能夠規範化治療並規律隨訪,則對這些患者來說,獲益是遠遠大於其弊端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