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怯場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在任何有考試的場合都可能出現,在中小學生中更多些。怯場是一種短暫性心理失常現象,是由於各種原因造成情緒過度緊張所致。表現為原來已經熟記的材料、熟練的動作不能重新回憶、再現或再做。嚴重者還可能出現頭暈(俗稱暈場)、目眩、心悸、噁心症狀等,結果造成考試失利。
產生怯場的生理原因:
是大腦的皮層中由於情緒高度緊張而出現了優勢興奮中心,這個優勢興奮中心又因為免誘導規律而使大腦皮層的其他部位產生抑制,簡單地說,就是大腦中緊張的興奮中心把其他該興奮的地方給壓抑住了。因此,解決怯場問題,關鍵在於消除干擾性的優勢興奮中心。
孩子的過度緊張是由於過度的壓力造成的,這壓力既有外部的,也有自身的。
壓力來自家長
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期望值非常高,而且把期望變成了言語、行動,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你一定要考好,考好了有獎勵。”“考不好就是沒出息。”“父母的希望全在你身上,考不好就全完了。”“考不好,回來跟你算帳”……而且在行動上重點保護,準備營養品、補腦液、高階飲料……這些言行成為有形和無形的壓力,集中到孩子腦子裡去。
壓力來自學校
有些學校以及老師運用動員、成績排隊甚至倒計時方式促使學生好好唸書,提高成績。對於面臨升學考試的學生,更是雙管齊下,造成緊張氣氛。這對學生的壓力是很大的。
壓力來自社會
由於社會上競爭日趨激烈,各種考試成為人們的一個熱門話題。親友們見到孩子,經常會問:“書念得怎樣,考試得多少分?”而且往往鼓勵幾句,“好好念,將來考大學,當專家。”殊不知這些關切的話語,對孩子都會成為心理壓力。
如果一個孩子對這些壓力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調控,變壓力為動力,考場上不亂方寸,那麼,不但不會影響成績,有可能考得比較好。
如果一個孩子,本來成績就不好,而且沒有信心,對這些壓力抱無所謂態度。任誰怎麼說,我行我素,考試也不會見起色。
問題在於,有的孩子心很重,把這些“石頭”一塊一塊摞在腦子裡,而且自己給自己加壓,自我期望值也很高,但是又缺乏堅強的意志來調控高度緊張的情緒。一到考試時候,優勢興奮中心成為嚴重的干擾源,當然考不好了。 怎樣做才能使孩子考試不怯場呢?
(一)要從家長開支,做好減壓的工作。
一方面,家長不要在平時給孩子太多的精神壓力,不要盲目地給孩子定過高的指標,達不到就如何如何。在臨近考試時,尤其不要天天嘴不離口地談考試的事,因為你說得越多,考試時刺激孩子產生緊張情緒的訊號就會越多。
另方面,不宜在孩子考試前和考試期間,為孩子做過多的物質準備和具體服務,如買很多的營養品,像保護大熊貓似的處處服務周到,這些做法會給孩子增壓。適當改善一下飲食是可以的,不能過分。
(二)指導孩子正確對待考試,幫助孩子減輕自我壓力。
孩子的水平是客觀的,只要認真複習,認真做好考試準備,能考出自己的實際水平就行了。孩子有時對自己的水平認識不夠,自我期望過高,甚至有僥倖心理。有的孩子總擔心出錯,這樣,進考場就緊張,一旦看見了熟悉的題目,緊張情緒加劇,導致一連串的失誤。家長應在自己少給孩子壓力的同時,讓孩子正確對待考試。
考試,就是考查學習水平,告訴孩子不要給自己定太高的指標,考試遇見不熟悉的題目是正常現象,對每個同學都是可能的。勝敗乃兵家常事,努力就是好孩子。
(三)指導孩子在考場上運用“轉移注意”和“自我暗示”的方法緩解自己的緊張情緒。
轉移注意就是暫時地強迫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考試以外的事物上,使緊張程度緩解。比如,當心裡過於緊張時,認真聽老師講考試注意事項,觀察老師的服飾、表情,想一小會兒最感興趣的事情等等,都會使自己平靜下來。自我暗示就是在內心裡自己提醒自己:我是很鎮定的,呼吸多麼平穩,頭腦也很清楚……這種反覆提醒也有助於緩解緊張情緒。
(四)指導孩子事先明確自己答卷的程式和要求,按部就班去做。
基本程式和要求是:
1、工工整整寫上姓名(有時寫學號、准考證號),一筆一劃地寫,有助於使自己平靜下來;
2、看準題目,審清題意,一個題一個題順序往下答。愛緊張的孩子不要先把全部題目看一遍,那樣容易造成因為看到一個不熟悉題目而增加緊張感。遇到不會答的題目,認真展開思路想一想,如果沒有想通,暫時放下,不可佔過多的時間,免得耽誤了做其他會做題目的時間。會做的題做完之後,再回過頭來做難題。
3、仔細檢查、避免漏錯。大題、難題多花點時間。時間較少,普通題目看一遍即可,多看一看重點題目。特別要把卷正反面都查一查,不要有漏答的題目。
這個基本程式和要求,讓孩子平時小測驗和階段考試中就堅持做到,養成習慣,比較大的考試就會自然地按程式應考了。
(五)指導孩子在考前把該準備好的用具準備好,放在比較保險的地方。
1、有的孩子就因為用具準備不齊,臨時發現,增加緊張情緒。
2、此外,在考前讓孩子適當參加一些文體活動,放鬆身心,對防止怯場很有好處。
3、還可以在考試前和考試中喝一點板蘭根、清熱沖劑、菊花茶等清熱降火的中藥,有利於保持腦子清醒。
4、如果孩子考試怯場過於嚴重,建議去看看心理醫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