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嬰兒餵哺的人都知道,基本上每個寶寶都會發生吐奶的現象。但是對於菜鳥媽媽來說,要冷靜度過寶寶的吐奶期,還是需要準備一定的知識才能應付得遊刃有餘。
弄清吐奶這回事
吐奶是嬰兒常見的現象,是由消化道及其他有關的一些臟器、器官借一系列複雜的神經反射來完成的,在此反射弧上任何一個環節的興奮衝動增加或增強時,就會產生嘔吐,而且年齡越小越容易發生。
由口腔吃進去的奶,先經過一條管道叫食管,然後進入胃內。胃有兩個門,一個是與食管相連線的叫賁門,即胃的入口,另一個是與腸道相接的叫幽門,即胃的出口。
引起嬰兒吐奶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嬰兒胃腸道的解剖生理特點所致;二是病理性,即全身性或胃腸道疾病時的一個區域性症狀。
嬰兒食管肌肉的張力較低,容易引起擴張,同時蠕動比較慢,故食物容易淤積。嬰兒,尤其一、兩個月的寶寶胃容量小,存放食物少,胃不像大孩子和成人那樣垂向下方,而是呈水平位,使得食物容易返回到賁門處,而賁門比較鬆弛,關閉不緊,易被食物衝開。當胃內食物稍多時,可以衝開賁門而倒流回食管。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幽門關閉較緊,容易受食物的刺激而發生痙攣,使出口阻力更大,食物通過緩慢或難以通過,食物則由幽門處返流到賁門處,破門而出。嬰兒腸道蠕動的神經調節功能及分泌胃酸及蛋白酶的功能也較差。
由於上述解剖、生理方面的原因,加上環境溫度、營養攝取、代謝、排洩等的變化,使得嬰兒容易發生嘔吐。即使在正常情況下,因進食過多,吃奶後立即平臥,乳汁也容易衝開賁門,經食管返至口腔,造成吐奶。此種嘔吐,嘔吐物多為奶汁、未開始餵養時多為清亮的胃液,絕不會嘔吐血性或黃綠色等液體,量也不會太多。總的來說,由於這種原因引起的吐奶比較常見,且除間歇地吐奶外,寶寶吃奶、睡眠、玩耍、體重增長等都良好,不伴有其他異常情況。
另一方面,一些內科和外科疾病也可以引起嘔吐,雖然較少見,但媽媽們絕對不容忽視。這類原因引起的嘔吐,嘔吐物可為奶汁、血性液體、黃綠色或糞渣樣物,嘔吐時量常較多、且持續嘔吐,有時象高壓水槍似的可以噴出很遠即噴射性嘔吐,有的疾病還會伴有腹脹、便祕、吸吮和吞嚥奶汁困難、大便帶血、咳嗽,甚至出現抽搐、發熱、反應差等表現,可見於腸套疊、先天性巨結腸、敗血症、顱內出血、顱內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如遇到這些情況下的嘔吐,就得儘快到醫院就診,明確嘔吐病因,積極治療。
吐奶時嘔吐物易嗆入氣道而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也易引起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較長時間的嘔吐還可導致營養不良。因此遇到寶寶吐奶,一定要重視,如果媽媽們不能區分是否為病理因素所致,可以帶寶寶到專科醫院找醫生看看。
吐奶與溢奶的區別
要弄清楚寶寶是吐奶還是溢奶,這兩者的原因不同,表現和處理方法也不一樣。
溢奶是不具有嘔吐時神經肌肉參與的一系列複雜的興奮反射過程,不屬於真正的嘔吐。是嬰兒比較常見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生後不久即可出現,大多數於餵奶後即有1-2口奶汁無壓力地、非噴射性地返流入口腔及口角邊;少數在餵奶後稍久因改變體位而引起溢奶,可有乳凝塊。溢奶的原因與食管的彈力組織及肌肉組織發育不全有關。每天可溢奶一次或多次,但一般情況良好,不影響生長髮育,隨著年齡的增長,溢奶逐漸減少,於生後6-8個月內消失。
平常所說的吐奶多指在嬰兒生理解剖的特點上,加之餵養不當所致。主要有:讓寶寶平臥吃奶較抱起更易發生吐奶;餵奶次數過於頻繁,寶寶的胃時刻處於一種飽的狀態,一吃奶就容易吐;餵奶量過多,超過寶寶胃容量的承受度;奶粉品牌多變,寶寶的胃腸難以適應而發生吐奶;配奶時濃度不合適;奶嘴開孔過大,奶汁短時間急速進入胃內導致急性胃擴張,必定會吐;奶嘴開孔過小,則寶寶因飢餓又得不到滿足,拼命哭,且需要大力吸吮,空氣容易由嘴角處吸入口腔再進入胃中,很容易引起吐奶;寶寶吃奶前哭吵厲害;乳母乳頭下陷或乳頭孔正對著小兒咽孔;配方奶餵養的寶寶,奶汁的溫度不合適,太熱或太涼,或用奶瓶餵奶時奶汁未充滿奶頭,寶寶吃奶的同時將奶頭裡的空氣也吞入胃內;喂完奶後即平臥或過多、過早地翻動寶寶……不是每次餵奶後都會吐,嘔吐的量也不定,可發生在餵奶後不久或半小時以後,嘔吐物為奶汁或乳凝塊,改進餵養方法即可防止嘔吐。
寶寶吐奶時如何處理
食道的開口與氣管的開口在咽喉部是相通的,吐奶時最怕的,就是奶水由食道突然反逆到咽喉部時,剛好寶寶吸氣的時候,誤入氣管,造成嗆奶。量大時,會造成氣道堵塞、不能呼吸,窒息缺氧危及生命。量少時,可直接吸入肺部深處造成吸入性肺炎。輕微的、量很少的溢奶和吐奶,通常寶寶自己會調整呼吸及吞嚥的動作,不會有嗆奶的情況,爸爸媽媽只要密切觀察寶寶的呼吸及膚色即可。但仍須仔細分析寶寶發生吐奶的原因,根據前面提到的各種具體原因,逐步排查,進行餵養方面的改進多會收到滿意的效果。寶寶吐奶後,如量不大且未發生嗆奶,也應暫停餵奶,並細心觀察呼吸、膚色等,待寶寶穩定後再小心餵養。嘔吐後及時清潔口腔、面部、頸部面板,更換被汙染的衣物、床單。
如果寶寶有大量嘔吐的情形發生,請照以下方法緊急處理:
1、頭側向一邊:如果平躺時發生嘔吐,馬上將寶寶頭側向一邊,以免吐出物因重力而向後流入咽喉及氣管;並迅速用小手帕或毛巾將口鼻腔的奶汁清理乾淨。
2、拍打背部:如果發現寶寶吐奶且憋氣不能呼吸或臉色變青紫時,表示吐出物已進入氣管了,馬上使其俯臥在大人膝上、臀高而頭朝下,用力拍打其背部四至五次,使其能咳出、並建立自主呼吸。並儘快送往就近醫院進行進一步診治。
預防吐奶有妙招
媽媽第一次看到寶寶吐奶時可能會很擔心,不知所措。其實只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就可以防止寶寶吐奶。
1、 採用合適的餵奶姿勢和餵奶速度,可能怕寶寶累著,或是晚上睡眠時間便於餵奶,不少媽媽都是採取寶寶平臥餵奶的方法,其實這是不太科學的。由於寶寶食管和胃的生理特點,平臥時很容易造成奶汁在胃裡滯留,導致吐奶。必須臥位哺乳時,採用頭高腳低位,且將寶寶的頭側向一邊餵養較好。
最佳的餵奶姿勢應該抱起寶寶,讓寶寶的身體處於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吸入胃內的奶汁容易進入腸道,這樣就能有效減少因躺著餵奶而造成吐奶的機率了。有的寶寶吃奶急、猛,應該適當控制餵奶的速度、給予一定的間歇期,讓寶寶稍為休息一下再接著吃,這樣可以避免發生吐奶。母乳餵養時以四指托起乳房,拇指置於乳頭上乳暈處,減慢乳汁的流出,如奶汁多、壓力大則需以手指在乳暈處加壓控制流速。
2、餵奶量不宜過多,間隔不宜過密 有的家長希望寶寶多吃點長快點,給寶寶餵過量的奶、超過胃的承受,必定會吐奶,因此應根據寶寶的日齡、體重和實際情況,制定奶量,逐步加量。有的家長給寶寶餵奶不定時,或是擔心寶寶餓,寶寶想吃就喂,間隔時間短約半小時至1小時,寶寶的胃總是處於充盈狀態容易吐,且不利於胃腸功能的成熟。最好養成間隔2-3小時餵奶一次的習慣,每次吃奶要足夠但不過量。
3、奶孔大小要適宜,奶汁要充滿奶頭 要讓寶寶的嘴裹住整個奶頭,不要留有空隙,以防空氣乘虛而入。用奶瓶餵養時,奶頭開孔要適中,還應讓奶汁完全充滿奶頭,不要只到奶頭的一半,這樣就容易吸進空氣而發生吐奶。
4、餵奶完畢,一定要寶寶打個嗝 要特別注意的是,喂完奶後一定要讓寶寶打個嗝。把寶寶豎直抱起靠在媽媽肩上,將手掌窩成空心狀、輕拍寶寶後背,使其打嗝、排出吃奶時一起吸入胃裡的空氣。如果吃奶前就哭吵厲害或吃奶急的寶寶,在吃奶吃到一半量時,就抱起來拍背,打嗝後再接著吃奶,吃完奶後再拍背打嗝。
5、吃奶後不宜馬上讓寶寶仰臥 吃完奶後可以多讓寶寶在媽媽的肩頭靠靠,多立一會兒,再把寶寶慢慢地、輕輕地放到床上,且最好處於一個斜坡位或是右側臥位,過段時間再仰臥。哺乳後不宜短時間內抬起下肢更換尿布。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