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是由一系列疾病導致的足跟部疼痛症侯群。按部位可把跟部疼痛分為跟跖側疼痛和跟後部疼痛。前者常由於跖腱膜炎、跖腱膜斷裂、跟脂肪墊炎、足底外側神經第一枝卡壓症、跟骨骨刺、跟骨骨膜炎、跟骨骨折等引起。後者則常由跟腱炎、跟腱滑囊炎等引起。而跟腱炎又可分為非止點性跟腱炎和止點性跟腱炎兩類。在兒童,跟後部疼痛多見於跟骨結節骨骺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Reiter綜合徵、強直性脊柱炎等,也可引起足跟部的疼痛。跟骨內高壓被認為是引起跟痛症的一種原因,但也有人反對。現已很少使用跟骨鑽孔減壓治療跟痛症。
近端跖腱膜炎
(一)解剖特點
跖腱膜是足底筋膜的淺層部分,和手掌腱膜相似,但比較發達而堅韌,由縱行的白纖維組成。可分為中間束、外側束和內側束。中間束最厚,起自跟骨內側結節向前分為五束,分別止於各跖趾關節跖側面板、屈肌腱和腱纖維鞘。起自跟骨內側結節的足的內在肌還有拇展肌、小趾展肌和跖方肌。跖腱膜的作用有
(1)保護足底組織。
(2)提供足底某些內在肌的附著點。
(3)協助維持足弓。
(二)病因和病理
近端跖腱膜炎發生的確切原因還不十分清楚。引起疼痛的可能原因有:
1、步行時,跖趾關節背伸,牽拉跖腱膜,從而牽拉跟骨結節。隨年齡增大,足部肌肉、韌帶力量減弱,跖腱膜牽拉跟骨結節的力量增大,長期、反覆牽拉使跖腱膜起點部發生微小撕裂,繼發炎症,引起疼痛。
2、跖腱膜跟骨止點處的骨膜炎和跟骨內側結節的疲勞骨折。
3、屈趾短肌止點炎症和水腫及其增生的骨刺導致足底外側神經第一枝神經的卡壓。儘管將近端跖腱膜炎作為一個診斷,但實際上,跖腱膜近端止點部的炎症,足底外側神經第一枝神經的卡壓可能同時存在,臨床上難以區分。
臨床上發現較肥胖中年婦女和喜愛運動者跖腱膜的發生較多,如長時間跑跳的專業運動員和舞蹈家以及需要長距離行走的普通人。另外穿軟底鞋和過度運動也可能是跖腱膜炎的原因之一。其它一些情況,如脛骨內翻、跟腱攣縮、跟骨外翻、足旋前畸形,中、老年人的足部肌腱、韌帶發生退變後足弓的改變等,都將使跖腱膜承受更大的應力,長期慢性的牽拉可使區域性腱膜發生微小撕裂,區域性水腫產生炎症。 Berkowitz通過MRI比較正常人和慢性跟痛患者近端跖腱膜厚度,發現後者比前者增加了4.4mm。 近端跖腱膜病理檢查也發現膠原壞死,纖維血管增生,軟骨化生和基質鈣化。此病理改變類似於網球肘患者撓側伸腕短肌止點處的改變,又有人將近端跖腱膜炎成為“網球跟”。
很多近端跖腱膜炎的患者可發現有跟骨骨刺。DuVries曾認為跟骨骨刺是產生跟跖內側疼痛的主要原因。Tanz在1963年比較了跟痛症和正常人的側位X光片後發現,前者跟骨骨刺的出現率為50%,而後者只有16%。而Rubin和Witton認為,只有10%的跟骨骨刺會引起跟部疼痛。後來的研究還發現,跟骨骨刺並不位於跖腱膜的跟骨起點處,而是在跖腱膜深部的屈趾短肌跟骨起點處。除少數患者外,絕大部分近端跖腱膜炎的患者不需要切除骨刺。
(三)臨床表現
跟骨跖側疼痛。通常發病緩慢。在早晨行走頭幾步時感疼痛較重,進一步活動後疼痛可部分緩解。但長時間活動後又可加重症狀。
檢查時可見足跟部前內側腫脹。跟骨內側結節及跖腱膜起點2~3釐米處有明顯壓痛。注意患者有無足部力線異常,無脛骨內翻、足內翻以及平足、高弓足等,還應檢查跟腱有無攣縮。
X線檢查:約50%病人可見跟骨結節跖側有骨刺。B超及MRI檢查可見跖腱膜增厚、水腫。
診斷時根據區域性腫痛,壓痛點。B超和MRI發現跖腱膜增厚有助於診斷。
(四)治療
1、非手術治療
90%以上患者非手術治療有效,但由於治療時,不能確定哪一種治療有確定的效果,常常需要幾種方法結合使用綜合治療。在部分患者即使未予治療,最後疼痛也可自行緩解。但有些患者疼痛可持續數年。
(1)減少跟部受到撞擊性衝擊的活動。肥胖患者減輕體重。
(2)跟腱、跖腱膜牽拉鍛鍊。由於跟腱攣縮是引起跖腱膜炎的常見原因,而跖腱膜的適度牽拉有助於炎症消退。每天反覆的跟腱、跖腱膜牽拉鍛鍊成為減輕跖腱膜炎患者疼痛最有效方法之一。其目的是據報道:有效率達到83%。每天起床後,行走前就應進行鍛鍊。每天堅持鍛鍊4~5次,每次5~10次,1~2個月後可取得明顯效果。
跖腱膜牽拉鍛鍊方法:
①患者坐位,屈膝,將患側足跟置於床面上,踝關節背伸,用手將5個足趾向背側推壓,維持30秒鐘,反覆5次。
②足跟抬起,臀部坐於足跟上,,維持30秒鐘,反覆5次。③患者坐位,患側足跟抬起,使跖趾關節儘量背伸,用手向下推擠小腿後部,進一步增加跖腱膜牽拉力量,維持30秒鐘,反覆5次。④將患側足前部低於牆面,並用力跖屈踝關節,維持30秒鐘,反覆5次。
跟腱牽拉鍛鍊方法:
①比目魚肌牽拉鍛鍊,患者向向牆面站立,患側在後,緩慢彎曲膝關節到屈曲位置,維持30秒鐘,反覆5次。
②腓腸肌牽拉鍛鍊,患者向向牆面站立,患側在後,保持患側下肢伸直,且患足不動,足跟不能抬起,上半身向前移動,使跟腱受到牽拉。維持30秒鐘,反覆5次。
③跟腱牽拉鍛鍊,站於斜面板上,身體直立,使跟腱受到牽拉。
(3)理療。如超聲波、肌電刺激、冷熱治療等。但一般效果不明顯。
(4)糾正足部力線不良。如使用足墊,高弓足使用半硬適應性足墊,平足使用稍硬的支撐性足墊,減輕跖腱膜牽拉。使用跟骨墊可減輕足跟部的衝擊力量,從而減輕疼痛。
(5)消炎止痛藥物。區域性封閉。
(6)疼痛較重時,可用夜間夾板或石膏託固定踝關節5°~10°背伸,以免使跖腱膜在夜間攣縮,晨起活動時引起疼痛。
(6)石膏固定 嚴重疼痛患者,上述治療失敗,可用短腿石膏固定足踝關節於中立位1月。
(7)體外震波療法
體外震波治療最早治療腎結石。進入90年代,體外震波已被廣泛應用於骨科領域。用於治療骨折不癒合及遲緩癒合和一些慢性疼痛性疾病如網球肘,肩周炎,跖腱膜炎等。震波對人體組織的作用機制還不十分清楚。Strash認為震波治療跖腱膜炎的機制是震波可促進肌腱和骨交界部新生血管增殖,區域性血運增加,加快了區域性炎症的消退。
Ogden等分析了按照隨機雙盲原則經ESWT治療的302例跖腱膜炎患者,治療3個月後按照4個標準評價
1、主觀疼痛感覺至少改善50%,VAS疼痛評分在4.0以下。
2、清晨開始步行時疼痛至少改善50%,VAS疼痛評分在4.0以下。
3、患者無痛行走的時間和距離,基本無痛或在5點評分中改善1點以上。
4、治療後不需止痛劑。經過ESWT治療後可同時滿足4個標準的患者佔56%。
作者使用體外震波治療98例跖腱膜炎的患者,有效率達到80%。但1次治療有效率較低,3次治療後可明顯提高療效。
2、手術治療
極少數病人經過6個月以上的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可採用手術治療。由於跖腱膜在維持足弓有著重要作用,完全切斷跖腱膜有可能對足的功能有著不良影響。已有研究證明:,完全切斷跖腱膜可引起患者手術側步行無力,並較少25%的足弓穩定力量。目前,推薦的手術方法是跖腱膜部分切斷術,即從跖腱膜止點內側切斷35%~50%。可以同時去除或不去除跟骨內側結節骨刺。手術可切開或經皮完成,如有條件也可經關節鏡完成跖腱膜部分切斷術和骨刺切除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